第79期兴国县“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

第79期五型政府建设工作简报

来源:县政府办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1-16 17:11:00

典型推介

茶园乡:托起“幸福夕阳红”,助力乡村振兴开新局

为更好地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茶园乡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通过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途径,让在家的老年人老有所依、“屋空心不空”,让在外的子女省心安心。

一、坚持政府主导,突出政策引领,解决“怎么建”问题。按照政府支持、村级主办、多元筹资的总体思路,选取富足村作为示范点先行先试,依托现有村级活动场所,通过改扩建、提升改造等方式,不断完善、配套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同时,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和民政部门支持,发动乡贤捐款捐物,整合服务资源、服务项目,由乡级统筹,协调项目建设、政策和资金,累计投入10余万元新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养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注重长效运行,突出建章立制,解决“怎么管”问题。按照乡级指导、村委领办、群众监督的原则,着力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在规章制度上,村级依托县级民政部门制定出台的农村养老服务建设指导标准,建立村级运行成本管理、健康文化娱乐管理、食堂管理等规章制度,让管理有据可依。同时,制定职责清单,组织驻村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定期走访困难独居老人,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近况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考核机制上,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考评的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并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

三、践行以人为本,突出干群协作,解决“怎么服务”问题。成立养老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敬老、爱老、孝老活动,组织志愿者帮助老人检查电路安全,并普及生活安全用电小知识,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卫生,清扫庭院积水。邀请县心理健康协会的专家到村做心理健康讲座,促进老人心理健康发展;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为老人量血压、检测视力等,并根据不同病症提出治疗方案。积极收集老人生活和生产需求,老人有需求,干部及时跟进服务,在解决农村独居、留守老人做饭就餐难问题的同时开展理论宣讲、村民议事等,向老人提供更加垂直、更加细致的服务。

樟木乡:“三服务”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点管理水平

近年来,樟木乡着力推行“点长制”工作机制,用足用好产业就业创业政策,持续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做好迁出地和迁入地双向衔接,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融得入的后扶目标。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明确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点长+第一书记+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楼栋长”的管理模式,由乡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点长,严格落实“六个亲自”机制(困难问题亲自摸排、重点问题亲自上手、推进问题亲自安排、难点问题亲自解决、热点问题亲自督办、亲自参与建章立制),每月至少调研指导2次,制定安置点点长帮扶规划、工作任务清单。成立了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安排1名专职管理员、1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员、4名楼栋长,具体负责社区日常工作,形成“点长”领导下的三级工作体系,为社区管理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确保专人专管、常态长效。

二是保障“四个覆盖”,强化服务对接。对搬迁户实行逐户过筛、因户施策,保障“产业奖补、就业推荐、创业扶持、兜底保障”四个覆盖。积极争取产业资金向易地搬迁安置点倾斜,打造了200亩脐橙产业基地、2个黄元米果生产基地,建成了1处网络直播带货平台。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季节性返回迁出地发展种养业,鼓励搬迁群众子女就读技工院校,严格落实“三类对象”动态监测、低保“应保尽保”政策,将739名搬迁户纳入监测,落实1542人的低保、22人的特困供养政策兜底。

三是完善功能配套,夯实服务基石。建立“安置点搭台、部门唱‘戏’、群众参与”的机制,高标准按“1+6”进行功能配套,即以1个管理服务中心为功能核心,搭建便民服务平台,落实服务人员专人专岗,对各项便民服务进行清单化、台账化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配套设置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个标准卫生室、1个文化活动广场、1个便民超市、1块微田园、1个微型消防站,统筹推进安置点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切实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工作简讯

我县江背镇高寨村老年协会被评为“全国老龄系统先进集体”。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表彰全国老龄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我县江背镇高寨村老年协会榜上有名,被评为“全国老龄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为全省唯一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