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传统丰富幸福生活。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创新举措,不断提升非遗保护水平,推动非遗的活化、产业化与精品化,兴国非遗焕发新生机。
提升非遗保护水平,让非遗“活”起来
“近段时间,我馆正按规划调整展览布局,增添客家民系五次迁徙历程展示,增设客家牌匾展示区,目的在于帮助游客溯源历史,寻脉中国,更好地了解客家历史、客家文化。”县非遗馆工作人员说道。
县非遗馆根据需要不断优化场馆建设,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着力提升非遗保护水平。今年4月,县非遗馆获批为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此为契机,非遗馆与当地学校紧密合作,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非遗小传承人,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长期以来,我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侧重‘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本基地的建成,是对我县研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孩子们在非遗馆现场参观、互动体验,可以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县非遗馆讲解员说道。
网络直播是该馆推介兴国的“固定栏目”。为进一步扩大兴国文旅影响力,县非遗馆安排主播、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文旅达人定期进行文旅直播,介绍兴国非遗、推介兴国山水和解读兴国文化,把“兴国”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促进兴国文旅大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让非遗“火”起来
“非遗工坊的建设,为非遗传承人和农户架起了桥梁,不仅让非遗技艺传承下去,还让它们‘火’起来,让兴国鱼丝、倒蒸红薯干等非遗产品产业化,带动更多人致富。”县非遗馆非遗工坊负责人说。县非遗馆积极推进非遗工坊建设,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帮助非遗传承人实现规模化生产。
来自广东的游客品尝馆内制作的非遗美食后十分高兴地夸赞道:“鱼丝滑嫩,红薯干甜糯,擂茶喷香,还有那米酒,一抿醉心田。”兴国非遗美食不但丰富了游客的味蕾体验,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兴国一张靓丽的特色名片。
走进兴国县各大旅游景点,游客们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充满创意的兴国元素的文创产品。这是县非遗馆以文创产品为媒,传承非遗、促进文旅融合的又一举措。据馆内文创工坊负责人介绍,非遗馆研发制作的文创产品实用美观,又承载着兴国故事,制作精美,寓意深刻,先后代表省市参加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长沙)展览。
聚焦精品新作,让非遗“亮”起来
今年春节期间,兴国县非遗馆出品上线的《相约在春天》《山歌之乡等你来》等新版山歌唱响兴国城乡喜迎新年的欢乐舞台,引起强烈反响。非遗馆敏锐地意识到,非遗在创新中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才能“亮”起来。
县非遗馆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不断努力探索,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弘扬苏区精神的非遗精品红色山歌。制作收尾中的新版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马前托孤》等,不仅保留了传统韵味,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表现手法,得到县内外音乐行家的高度肯定。同时,“兴国红曲米酒”的酿制成功,也为兴国非遗传承和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非遗数字保护方面,县非遗馆努力前行并取得不俗成绩。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记录、保存、展示和传播,制作发行兴国山歌U盘,组织客家豆腐和客家米酒等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艺、录制视频数字化保存,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我馆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在新时代有新作为,让兴国非遗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县非遗馆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