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在苏区的时候,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马褡子,很多人都非常好奇,这个马褡子里装有什么宝贝,让这个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形影不离带着它?
在兴国县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墙上挂着的这个布袋子就是李富春下乡调查装文件和办公用品的马褡子。
1932年初,李富春来到江西赣州兴国,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为了深入了解苏区的情况,他经常脚穿草鞋,身背雨笠,走村串户开展调查研究。李富春为了不增加基层负担,就让妻子蔡畅为他缝了一个米袋子。这个米袋子实际上是一个马褡,一边装着纸笔和文件,一边装着自带的伙食,伙食里包括“饭筲子”、一包米、一包辣椒干。李富春每次到乡村,听说干部为他安排吃饭时,都会制止。
一天,他来到一个叫竹坝的村子搞调查。临近中午,苏维埃干部准备安排他到钟大娘家去吃饭,李富春连忙摆手阻止说:“这个你就不用操心了,我已经准备好了午饭在这里。”说完,他打开自己身上背的马褡,笑着掏出“饭筲子”,在里面装上一些米,对坐在他旁边的一个群众说:“麻烦一下,就拿到你家的饭籈里煮一下。”乡村苏维埃干部很不安地说:“李书记,我们再苦也管得起您一餐饭呀!再说,您也不能没有菜下饭。”
李富春拍拍米袋子说:“菜我也带了。”大家一看,袋子里却只有一包辣椒干。“光辣椒哪行啊?我们农村没有什么大鱼大肉,青菜是有的。”“我们青菜又不要花钱买。”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李富春拿起一个干辣椒笑着说:“带这个做菜有三大好处:一,不馊不坏;二,简单方便;三,冬天一辣就出汗,防寒。”他把辣椒咬了一口又放回马褡子里:“最主要的是,不会给群众增加麻烦!”
李富春在兴国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背着这个米袋子走遍了兴国的山山水水。兴国的干部们纷纷效法,形成了自带干粮去办公的好风尚。大家都缝一个米袋子,背着去基层调查研究,解决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苏区时期,为节约经费、共克时艰,支持红军反“围剿”,从中央苏区再到县区,很多领导干部带头不要公家发伙食费,自己从家中背米到机关去办公。后来,苏区群众自编了一首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正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象概括和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