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习仲勋在船溪村开展扶贫调研时,发现船溪村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连年干旱,饮用水都成问题,水稻更是得不到灌溉,便带领干部实地勘看、调查地下水源。由于当时船溪村还不通电,便捐赠了一台柴油机,这台柴油机既能帮农民抽水抗旱,平时还能帮助碾米,依靠这台柴油机,船溪村便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水井,村民们称其为“扶贫井”。它紧靠G356和S452道路交接处,与均村乡、隆坪乡交界,如今这里成为永丰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之一,老百姓的生活也因水而滋润、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泉水润泽万物生长”,近年来,船溪村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了环河绿道,做好“水美”文章,深入挖掘调查研究的工作史实,根据“一河一历史、一井一故事、一处一乡愁、一路一风华”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村美、民富、众乐的“水美永丰思源船溪”乡村振兴示范点,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走进船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前新建好的小微湿地公园,船溪村把旧河道作为整治重点,根据河道区块特点建设湿地景观观赏区,将湿地延伸到村庄外围,保留部分原始植被与人工景观融合,将湿地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如今,一道小桥横跨水面,小河潺潺,堆砌成的一池池碧波,宛如一方方青色石砚,河的一面是座北向南依次排列的民居、另一片则是生机盎然的绿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诗里的乡村是自然淳朴的,如今的船溪村白墙、黛瓦、湿地、古树、小径,无不陶醉着游客,每一处景点都是“颜值担当”。
山依水,水绕山,行走在船溪村,天蓝水绿、芳草茵茵,在这里你不但可以饱览乡村的特色美景,还可以品尝到独特的乡村美食,寻访儿时的乡村记忆。
船溪村最具特色的美食当属咸鸭蛋。它是在外游子最惦念的家乡味道。船溪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咸鸭蛋,全村年销售咸鸭蛋60万枚以上。如今咸鸭蛋已经成为船溪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刚刚过去的端午,永丰镇在船溪村举办第二届咸鸭蛋文化节,文化节上展示咸鸭蛋特色美食20余道,吸引游客1万余人,各方游客慕名而来,品美食、赏美景、品红色故事,有效拉动了船溪旅游经济发展。

除了咸鸭蛋,船溪村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也倍引人瞩目。纪念馆、调查馆不仅代表着一个乡村的文化名片,也是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永丰镇船溪村兴国调查馆,记录着乡村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是毛泽东从多年实践中发现的真理。《兴国调查》这篇光辉著作,为全党理论联系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树立了光辉典范。
永恒的记忆,不朽的光辉。老党员陈瑞荣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谢党的好领导、好干部,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再回首那口扶贫井、那台柴油机,让人不胜感怀,数十年来,船溪村民仍是那样朴实无华,代代传承,全心全意拥护党。

一口井水、三代人,船溪人的“吃水”问题,是一场彰显初心的民生接力,也是调查研究和关心群众生活的作风接力,彰显了共产党人代代相传为人民的真实写照。如今,全村道路硬化户户通,通讯网络全覆盖,从柴油机抽水到如今的管网供水,实现14个小组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土坯木棚不见踪影,户户住上混凝土结构新楼房,村庄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扶贫井”默默守在路旁,周边树木苍郁覆倾,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感。船溪村民对水井爱护有加,时时还有远道而来的游客瞻仰,也有游客带水桶灌装,提回去品尝。难忘过去那段艰苦的岁月,闻名的故事代代传扬,船溪因水而生,过去因水而困,如今船溪因水而美、因水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