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兴国山歌脍炙人口,至今广为流传,它最早是从兴国县长冈乡传唱出来的。
这是一片红色沃土。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长冈乡有5000多人参军参战,有姓名可考的革命烈士1518名。1933年11月中旬,毛泽东慕名来到长冈乡开展调查研究,称赞这里的干部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堪为“苏维埃工作的模范”。
▲长冈乡调查纪念馆陈鹏摄
九十年斗转星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下来,在新时代愈发熠熠生辉。乘着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东风,笔者追寻伟人的足迹,行走在当年的苏区模范长冈乡,发觉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一草一木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朴素的思想宝库
从赣州出发,走兴赣高速,86公里,大约一小时的车程,一下高速就到了长冈乡长冈村。
在进村道路右边的田塍上,竖立的一排红色大字分外耀眼——“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此话出自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目的在于选树典型推广经验。
历史的荣光催促奋进的步伐。再往前走几十米,就是著名的长冈乡调查纪念馆,一栋白墙灰瓦的平房院落,掩映在一片高耸入云的翠柏之中,围墙大门上写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拾级而上,迎面就看到一座大型雕塑——毛主席在田间地头作调查,他坐在几个农民中间,与群众亲切交谈,神情真诚而谦和。
该纪念馆占地7028平方米,始建于1976年,2008年重新修缮和布展,2019年又进行了改造提升,现有7个展厅,以大量历史照片和实物,展陈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思想与方法、乡苏工作经验总结等内容。
毛泽东为什么要作长冈乡调查?当时,蒋介石纠集约100万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苏维埃共和国处于最危急的关头。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支援前线”的“左”倾教条主义口号下,有些地方的苏维埃政府把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扩大红军与关心群众生活对立起来,出现敷衍塞责、强迫命令的严重错误。如汀州市政府只讨论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而对群众没柴烧、没房住、没盐买等实际困难不问不顾,导致工农代表会议没人来参加,最后会议也开不了。而在万泰县,干部强行摊派任务,出现部分群众不堪重负逃到白区的事件。
毛泽东心急如焚,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他关心着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坚信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于是决定迈开步子,以自己常用的调查研究手段,走村串户“解剖麻雀”,拿活的榜样反对官僚主义,解决农村根据地建设中碰到的一系列困难问题。
纪念馆讲解员介绍,1933年11月间,毛泽东率领中央政府检查团从瑞金来到兴国,一头扎进长冈乡开展了一周左右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基层政权建设特别是支前“扩红”、筹粮筹款等情况,写下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长冈乡调查》(原题为《乡苏工作的模范——长冈乡》。1934年1月,这份报告印发给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的代表,号召各地学习推广。
长冈乡的工作为什么能够做得这么好呢?经过调查研究,毛泽东总结出了三条先进经验,即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由于连年战争,粮食产量下降,1932年长冈乡有百分之八十的群众缺粮断炊,乡苏政府向东固、沙村、富田、水南等很远的地方买米,帮助群众度过春荒。此外,苏区干部还组织劳动互助社和互济会,优待红军家属,帮助孤老。
毛泽东将这些关心爱护群众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并深有感触地指出:“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了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帮助战争,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斗争。”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调查,长冈乡调查是在中国共产党实现局部执政后,围绕如何团结动员群众巩固红色政权而展开的,重点是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而他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行动,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纪念馆展陈的形式虽然有些单一,手法也较为传统,但其展陈的内容到现在仍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文件,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仅上半年就有1151批次6万多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0%。
这是一个调查研究的思想宝库,也是一座干群连心的历史丰碑,它散发的思想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谢家兄弟的传承
走出纪念馆,沿着一条高低起伏的林荫小道,就来到了长冈村委会驻地,树木郁郁葱葱,路面干净整洁,房屋整齐排列,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在村委会会议室,笔者见到谢昌荣。他是曾经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的长冈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昌宝的堂弟,虽然年过古稀,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谢昌荣讲述了自己的家史。他的祖上是清代从广东梅州迁到这里的,生活十分贫苦。堂哥谢昌宝生于1910年,18岁参加农协组织,由于他聪明活泼,工作出色,很快当上村农协主席,21岁当选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局部执政的红色政权在瑞金诞生。
谢昌宝身材高大,处事果断,走起路来两腿生风。1933年秋,谢昌宝担任长冈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创新工作方法,开展“党员十带头”“星期六优待红军家属义务劳动日”等评比竞赛活动,党员干部在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执行勤务、参军参战、遵纪守法、购买公债、节省粮食、发展生产、移风易俗、优待红属等十个方面带头示范,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第五次反“围剿”战事紧张,党中央发出“扩大百万铁的红军”号召,谢昌宝积极响应,他发挥自己能唱山歌会演戏的特长,走到哪里就宣传发动到哪里,仅4天时间就送了139人参加红军,夺得全县“扩红”第一名,“一首山歌三个师”的美名在苏区广为传颂。
谢昌宝与毛泽东交往较多。1933年11月18日,他到瑞金向毛泽东汇报工作,详细介绍乡里的情况。之后又协助毛泽东开展实地调查。1934年,他出席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并从毛泽东等领导手中领授中央政府颁发的“乡苏工作的模范”奖旗。
红军长征后,谢昌宝留在地方坚持游击战争,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谢昌宝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高呼“共产党万岁”,牺牲时年仅24岁。
谢昌荣是从小听着堂哥的故事长大的。他5岁时失去父亲,11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被照顾到生产队当记分员,后任民兵营长,又当上村党支部书记。
以堂哥为榜样,谢昌荣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组织群众开发果园,带领党员干部开凿灵山水库排洪道,带头在风化的页岩上种植松树,让170亩的荒山披上绿装,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他本人也获得先进党务工作者的荣誉。
谢昌荣生了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如今都在村里建了小洋楼,而谢昌荣依然住在自己30年前盖的平房里,与老伴一起生活,种了5亩水稻,还养了鸡鸭,自给自足,自得其乐。问起他有什么愿望,谢昌荣念念不忘的是堂哥谢昌宝,他希望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将倒塌了的谢昌宝旧居修复好,将堂哥的生平事迹挖掘宣传出来,让苏区精神更好地传之久远。
继母子的感恩
长冈村是中央苏区时期长冈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当年毛泽东作调查主要在这一带活动,至今仍保留有不少旧址遗迹,长冈列宁小学就是其中一个。
那是一栋低矮的土坯房,建于民国初年,原为民用私宅,1930年改建为苏区列宁小学。大门进去,左边是一个厢房,是教师办公、住宿的地方。径直往里走,就是一个简陋的教室,光线有些昏暗,整齐摆放着几十张单人桌凳,拉开抽屉,发现木板上写有“向长冈人民学习”“永远忠于毛主席”等留言,落款时间主要在1969至1979年之间。
来此参观学习的人,都会听到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就在这间教室里,毛泽东组织召开乡苏工作情况调查座谈会。小学教员邹朋发的妻子刘长秀忙前忙后上前添油灯,给大家端茶倒水,毛泽东就顺便问她对长冈乡工作的意见。
这位妇女非常朴实,不假思索回答道:“蛮好,没田给我分田,没房子给我分房子。”
原来,刘长秀前夫参加红军牺牲在战场上,留下她和一男两女三个未成年孩子艰难度日。作为红军烈属,乡苏政府对她家特别照顾,不仅分田分地,缺粮时送米慰问,孩子生疖子,还及时送医送药。尽管如此,刘长秀心中还是闷闷不乐。
乡苏干部几次三番找她谈话,鼓励她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刘长秀欲言又止,低头沉思良久才嘟囔道:“你们想一想,我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耕了田来照顾不了孩子,带了孩子又荒废了田。”
乡苏干部一听醍醐灌顶,她家最缺的是劳动力!可是长冈乡的青壮年大多参加红军去了,哪里去找青壮年劳动力呢?也是机缘巧合,乡苏干部正好遇见一个外乡人邹朋发,就劝说:来长冈吧,我们给你分田分地分房,还帮你找工作。于是邹朋发来到列宁小学当了教员,后来又与刘长秀结为了夫妻。两人组建家庭后生活美满,刘长秀非常满意,面对毛泽东的提问,她脱口而出说了前面这番话,并由衷赞叹道:“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毛泽东听后开怀大笑,并把这句话一字不漏记录了下来,感慨地评价道:“模范的长冈乡工作人员,可尊敬的长冈乡工作人员!他们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实意的爱戴,他们的战争动员的号召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事吃紧,长冈乡再次“扩红”,刘长秀毅然动员丈夫和唯一的儿子上前线,最后都没有活着回来,她又成了红军遗孀。刘长秀忍辱负重,熬过最黑暗的日子,迎来了翻身做主人的幸福时光。为了不让烈士无后,政府出面给她过继了一个儿子,取名邹成材。1961年,刘长秀安详离世,享年79岁。
邹成材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如今孙辈也都长大成人,其中有个孙子去年大专毕业后应征入伍,报效祖国。邹成材也80岁了,但身体依然强健,作为烈士遗属,他每个月能领到600元抚恤金,还和老伴一起享受低保,但他们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养尊处优,每天都下地干活,种了蔬菜拿到市场上去卖。
“感谢共产党,村里的干部对我们很好,有什么困难,打个电话就过来了。”邹成材说的这句话,与继母刘长秀如出一辙。
品字形的房子
在长冈村马屋小组,有三栋房子很是特别,它们大小不一、高矮有别,呈“品”字形排列,默默讲述着一段不平凡的往事,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那栋一人多高的土砖瓦房,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30平方米。房子的主人叫马荣海,雇农出身,曾任地下秘密交通员,乡苏政府成立后,分给他两间茅草房,没想到小儿子马桂章在灶下玩火,不小心引发火灾,烧毁了房子,一家六口哭哭啼啼,不知道去哪安身。
乡苏主席谢昌宝听闻此事,立马通过互济会捐钱,带着一群干部群众,扛着木料,挑着砖瓦,拿着斧锯泥刀,七手八脚地帮助盖新房。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把两间新瓦房盖好了,连饭都没吃一餐就走了。
马荣海一家因祸得福,感激万分,逢人便说:“苏维埃政府真是好,照顾我们真周到。”
毛泽东在作长冈乡调查时,看到这两间新瓦房,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高兴地连声夸赞谢昌宝:“你们这样的政府,是真正模范的乡苏政府。”
干部爱群众,群众护政府。马荣海先后把他的两个儿子送去当红军。大儿子马兰章,在战斗中负伤,回乡后担任贫农协会主席。小儿子马桂章参加了长征,牺牲在了贵州遵义,年仅20岁。
新中国成立后,老马家扬眉吐气,人丁兴旺,还分到了一栋房子。感恩党的好政策,马荣海的孙子马光松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后当上了解放军某部排长,退伍后转业到地方工作。1982年,马光松拆掉这栋分得的房子,在原地建起一栋两层小楼。这个房子有100平方米,一厅四房,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马家的第四代长大成人,马光松的大儿子马辉云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住在县城。小儿子马辉志勤劳致富,买了一台耕田机帮别人耕田为生,妻子勤俭持家,家底愈加殷实。1999年,马辉志在两栋老房子的边上又盖起了属于自己的一层小楼。之后,夫妻俩先后到广东制衣厂务工,2008年回来将一层楼房加盖到三层,高踞村头。
2012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扶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对建房户给予一平方米6元的外墙装修补贴,马辉志于是给三层小洋楼“穿衣戴帽”,外墙贴上瓷板,屋顶盖上琉璃瓦,屋内粉刷一新,并添置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煤气灶等,小平房变成了乡间大别墅。
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前几年,长冈村大多数家庭都开上了小汽车,马家的年轻辈们也想买一辆,可是那栋老旧土坯房堵在那里,车子根本开不进去。于是有人提议把它拆掉,马辉志的妻子一听,立马反对,说这不是简单的房子,而是苏区干部关心马家的见证。
一层的土坯房、两层的青砖房、三层的小楼房,这道独特景观,如今成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参观点,也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场教学点,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马家人义务当起了讲解员,当有人问及土坯房还拆不拆时,得到的回答是:老房子里有马家的记忆,也有党的恩情,我们会把它当作传家宝,一直珍存下去。
最美的巾帼红
初夏时节,长冈村的田野绿意盎然,稻浪翻滚,时有白鹭在田畴间翩翩起舞。
沿着毛泽东作长冈乡调查的线路,我们来到樟树塘小桥。当年要侧着身子、横着步子,仅容一人提心吊胆走过去的木板桥,早已变成宽厚结实的水泥桥,桥的两边还浇筑了水泥护栏。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毛泽东作完调查回到瑞金后,对樟树塘小桥念兹在兹,特意写信给长冈乡苏干部,询问小桥修好了没有,在1934年1月召开的“二苏”大会上,他还举了这个例子。得知毛主席对这么一件小事挂在心头,长冈乡的群众很是感动,于是把这座桥称为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
过了樟树塘小桥,就看到一大片稻田,田边立着一个雕像,一头牛戴着轭奋力向前,低头向左,身子右倾,显得非常顺从和卖力,后边则是一位妇女面带微笑从容扶犁。
这个雕像也是有来历的。妇女名叫李玉英,长冈乡苏政府的妇女主任,也是全乡第一个女犁田能手、代耕队长。
男耕女织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苏区时期,长冈乡的后生80%都去当红军了,后方劳力缺乏,土地没人耕作面临荒芜。在讨论春耕的会议上,李玉英郑重提出,我们妇女学犁耙。此话一出,就遭到一些老人的反对,说是什么女人学犁,会遭雷打,而且田里也长不出谷子来。世上只有公鸡打鸣,哪有母鸡司晨?
李玉英不信这个邪,都什么年代了,还看不起女人?她率领几个妇女骨干,卷起裤腿,踏进早春冰冷的水田里,学习起犁田和耙田技术。
刚开始,这牛也欺生,看到是女人,故意使性子,一牵牛绳,就鼓起眼珠不走,一抽鞭子则拼命挣扎,左冲右突。李玉英控制不住,牛绳都拉断了几根,还折断了一张新犁,引得众人哄笑。但她没有放弃,继续操习,渐渐摸清了牛的脾气,终于学会了犁耙技术。
李玉英的模范行动,引得全乡妇女纷纷效仿,很快就有100多名妇女学会了犁耙。乡苏政府因势利导,组织妇女耕田队,组建犁牛合作社,全乡的春耕生产、秋收冬种搞得热火朝天。长冈乡的妇女一边在田野劳动,一边愉快地唱起了新编的山歌:哎呀嘞,春风吹来百花鲜,长冈妇女会犁田。三犁二耙都做到,多打粮食送前线。
田间劳动,妇女唱主角,长冈乡一举夺得全县春耕生产劳动竞赛第一名。粮食喜获丰收,大家有饭饱有肉吃,曾经说三道四嘲讽妇女学犁耙的一些人也转变了态度,不由感叹道:“革命来了大变样,剪头妇女会犁田。”
在长冈乡调查期间,毛泽东特意找到李玉英,关切地问她,妇女干重体力劳动,身体吃得消吗?李玉英欢快地回答:“天地间,人最灵,男和女,都是人,功夫靠练,功多业熟,身体习惯了,就吃得消。”
毛泽东对李玉英竖起大拇指,这个头带得好,给苏区妇女长了志气。回到瑞金后,他奖励长冈妇女耕田队两头牛和一批绣了五星红旗的围裙。在《长冈乡调查》中,毛泽东写道:“长冈乡扩大红军如此之多,生产不减少,反增加了,即因为他们把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进入新世纪新时代,长冈乡妇女意气风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再领风骚。
钟小玲,长冈乡塘石村妇联主席,身材瘦小,说话快言快语,做事风风火火。她主管全村妇女儿童工作,兼做文化宣传、乡风文明、纪检、卫生保洁、农医等多项工作,还包片管理5个组300户700多人,工作繁杂,包罗万象。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上级有100个部门,村里就有100件事情要做。骑着电动车走村串户,钟小玲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说起钟小玲干妇女工作,故事还真多。她1963年出生于妇女干部之家,外婆是苏区时期的乡妇女主席,母亲当了21年的村妇女主任,被评为全省“三八红旗手”。从小看到母亲起早贪黑干工作,家里的事一点也顾不到,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叠衣服、包粽子等都是父亲教会的。钟小玲也曾怪罪母亲,表示自己今后不当村干部。没有想到,2006年,在村小学任代课老师的她被群众推选为村妇女主任,从此一干就是十七年,把青春、智慧、汗水和热爱都奉献给了妇女事业。
行走在塘石村,只见道路宽阔,屋舍俨然,环境整洁,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描绘这一乡村振兴优美画卷的,少不了钟小玲那双粗糙长茧的手——她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每到农忙季节,自己带头下田抛秧施肥,带动妇女同胞互帮互助,全村3700多亩农田无一撂荒;她组织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创办小学生“四点半课堂”,开办“孝老食堂”;她还在全县第一个试点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卡”家庭积分制度,将村民日常劳动生活、参与乡村振兴的种种行为量化为分数。比如,养殖鸡鸭鹅兔等10只以上的,每只积1分,每年100分封顶,但如果鸡鸭不圈养,影响环境卫生的则要扣20分;参加集体婚礼、参与公益活动一次可加20分,高价彩礼、不赡养老人则要扣50分;哪家有人违法犯罪的,积分全部清零……钟小玲手持小喇叭,走到哪里就把“幸福卡”的积分细则宣传到哪里。
文明新风,润物无声。家庭积分制度推行后,渐渐地,村里陈规陋习减少了,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文明风尚蔚然成风。因此,塘石村先后被冠以“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江西省巾帼示范村”“江西省示范妇女儿童之家”等荣誉称号,钟小玲也被评为赣州市十佳基层妇代会主任、优秀妇代会主任,成为塘石村一抹最美的巾帼红。
红色治理的密码
长冈乡毗邻县城,兴赣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正在实施的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项目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乡有13个村,总人口50433人,与90年前毛泽东作调查时的4个村1785人相比,管辖范围扩大,人口增长多,经济活跃,但社情民意也更为复杂,农业生产、建房修路、生活琐事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基层治理的难度也在加大。
征地拆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合富村白坑村小组的公路要从原来的3.5米拓宽到5米,征地的事落到了“90后”村干部江华头上。他的曾祖父江善忠,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革命烈士,曾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裁判部长,红军长征后留在地方坚持游击战争。当年,为给伤病员转移赢得时间,江善忠将敌人引到三面绝壁的棒槌峰,子弹打完后拒不投降,咬破手指在白衬衣上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江善忠的革命事迹感人至深,江华听到很多,但也只是听听而已,总觉得与自己隔得太远。初中毕业后,江华搞过货运,卖过衣服,也开过餐馆,但从没想过去当村干部。2019年,反映江善忠革命事迹的微电影《万万年》在村里取景拍摄,江华有幸参演江善忠的警卫员,第一次爬上家乡的棒槌峰,站在山顶往下一望,顿感头晕目眩,双腿发软,第一次近距离感悟到曾祖父的英雄壮举和崇高精神,由此萌生了到村里上班为村民服务的想法。
江华先是担任乡村振兴信息员,兼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去往他家的那条3公里长的道路要拓宽改造,江华示范带头,说服父母不要征地补偿费,其他村民也表示支持,唯有一对年过古稀的夫妻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他们的儿子在外工作,很少走这条路,并将矛头指向江华,心生愤恨。
江华有苦难言,但他没有计较这些。道路施工,正逢雨季,沟渠被堵,稻田被淹,江华与施工方交涉,帮助包括这对夫妇在内的村民获得补偿,大家都说这个后生好,把百姓利益放心上。眼见修好的水泥路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老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终理解了江华的所作所为。现在他们看到了江华,都会主动打招呼,村里有什么事需村民配合的,只要江华一开口,老两口都爽快答应,全力支持。
“万事和为贵,有理让三分”,是江华的口头禅。调解纠纷要因人而异,不仅要用法律法规来教育人,还要用道德风俗来说服人,这也是江华总结出来的方法。2021年,乡里命名成立“江华工作室”,慕名来找他办事的村民络绎不绝,江华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调解员”。长冈乡的党员干部也把办公室搬到村组农户家门口,一张桌子,几条板凳,一壶热茶,唠家常、问冷暖,再现干群鱼水情。长冈乡因此被评为“平安江西建设示范乡镇”,长冈派出所被授予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硝烟散去,精神永存。苏区时期,长冈乡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涌现出了自带干粮去办公的模范县委书记谢名仁,救济了乡亲、饿晕了自己的村干部彭国亮,不领工薪的消费合作社红色商人李奎应等先进典型。近些年,长冈乡将革命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推行党员干部“新十带头”,即在解放思想、坚定信念、学习提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实干担当、遵纪守法、弘扬正气等十个方面作示范、勇争先,涌现了龚全珍式好干部谢爱民,勇救落水儿童的好公民万秀球等身边榜样。如今的长冈乡政通人和,产业蓬勃发展,建成1200余亩的集中连片蔬菜基地,形成乳鸽养殖、百香果种植等特色产业格局。
红色是长冈乡最亮丽的颜色,红色治理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从“自带干粮去办公”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在时光流转中,苏区干部好作风、调查研究之法宝得到传承发扬,长冈,正以崭新的姿态,意气风发奔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
和风吹拂,绿影婆娑,这里的每一口空气都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