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兴国要闻

你所不知道的兴国(五十三):兴国是红色军医的摇篮

来源:兴国发布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2-02 10:47:00

“兴国发布”公众号将对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刊发——《你所不知道的兴国》专栏内容进行持续全文转发。

今天请看第五十三篇:兴国是红色军医的摇篮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地处江西兴国县鼎龙乡茶岭村,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且僻静。

茶岭村口标志

1930年至1931年9月,中央苏区接连不断地进行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由于战事的频繁,伤病员不断增加,整个中央苏区和红军部队的医疗力量十分紧缺。红一方面军总军医处处长贺诚鉴于此,特地向毛泽东同志提议:创办一所红军军医学校,培养自己的医师。毛泽东同志当即予以支持。

总医院旧址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正式创办。当时正值中央红军攻打赣州,军医学校一边学习,一边赴攻赣前线救治伤,学校成了“马背”学校,食无定餐,居无定所,巅沛流离,甚是辛苦。为了保证有一个稳定安全的学习环境,在南雄水口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朱德批准军医学校迁到兴国县鼎龙乡茶岭村中央红军总医院附近的李氏宗祠驻设办学。第一任校长由红一方面军总军医处处长贺诚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又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学校,是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

学校自编自印教材,自制教具、教学模型,学员在学习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战伤和防治苏区境内最为常见的四种流行疾病---痢疾、虐疾、疥疮、下肢溃痬。

教员有把自己私营医院的全部器械、药品无条件地献给红军的戴济民;有我党自己培养的医生,如贺诚、彭龙伯(又名彭真),他俩是共产党员,科班出身,分别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圣约翰医科大学。也有我党从上海高薪聘请的医技人员,如曾守蓉,李延年;还有在战斗中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军医,如李治、孙仪之。教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校长贺诚,兼内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务主任彭龙伯(又名彭真),负责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督促检查教学。政治指导员袁升平负责做师生的思想工作。特派员肖赤负责学校安全保卫;教员孙仪之主教外科学、解剖学、截肢手术;李治负责教人体结构学、解剖学;教员俞翰西负责耳鼻喉目口腔等五官科教学。

红军军医学校第二期毕业生合影

学制初定8个月至1年。学校白手起家,因陋就简,艰苦创业。学员们自己挑粮、买菜、砍柴,自制桌凳、黑板。许多生理、病理知识,尤其是西药名称使用英文,学员的最高学历只有高小毕业,都难以记忆和理解。但学员们学习刻苦,每天都在菜油灯下看书作业到深夜。教员们耐心教授,将理论教学和医疗实践紧密结合,经常在病房和手术室边观摩边教学。军医学校第二期学员涂通今少将,曾赋诗歌颂军医学校道:“中央苏区无医堂,创办医校好主张;采取实用短训法,‘红色医生’美名扬。”

红军军医学校于1933年8月从兴国茶岭村搬迁到瑞金的朱坊村,扩大了规模,学员总数增加到四五百人,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先后培养军医200多名,培养卫生长、卫生员、药剂师、护士等四五百人。

有谁敢相信,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利用普通民房做课堂、坐着竹椅板凳来听课、利用土地庙神龕做手术台,居然培养出我党我军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医学科学方面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业务人才。其中就有:江一真(原卫生部部长)、孙仪之(原解放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少将),李治(原解放军高等军事医学院院务部部长、少将),张汝光(共和国少将),袁升平(原北京军区副司令、中将),涂通今(原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少将),马泽迎(原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少将)、曾新泮(原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少将),欧阳竞(原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主任),杨礼慈(原北京中医院院长)、张继璜(原农垦部副部长)……

兴国茶岭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被称之为人民卫生事业的发祥地、红色军医的摇篮、红医精神的圣地,在中国军医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永远值得人民敬仰。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