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法院能动司法的工作要求,着力营造比肩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规范执行干警依法、科学能动执行,助力高质量发展,兴国县法院结合工作实际,于日前出台实施能动执行十条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开通“绿色通道”,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对企业为申请执行人案件,坚持“三优先”原则,开通“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发放案款”绿色通道。成立涉企执行团队,依法开展涉企执行工作,尽最大努力提高涉企案件执行完毕率和到位率。今年以来,已执结涉企案件160件,为企业追回欠款2918.88万元。积极开展涉企专项执行行动,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群众代表等见证执行。
二是开展“暖色帮扶”,助力企业共渡难关。主动靠前优化服务,依托园区“兴法铺子”平台,执行干警与园区企业建立联系,深入开展“执行法官进企业”活动,了解企业司法需求,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强化科学能动执行,对正常经营确有困难的涉企案件“放水养鱼”,为其争取最大履行宽限期,恢复其正常经营,确保申请人胜诉权益得到最大保证,实现“双赢”。对经营陷入困境的涉案企业,依法对申请执行费用予以缓交、减交、免交。
三是开通“黄色预警”,激发企业信心活力。对相关企业强制执行及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前,及时向县信用办推送强制执行预警信息,共同协调相关企业主动履行及达成执行和解协议,避免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涉企信用修复机制,正向激励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对于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企业积极配合法院执行,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或者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及时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修复,恢复企业家信用。在信用修复期间,违反信用承诺,出现不如实向法院申报财产、违反限制消费令行为且不积极配合人民法院调查、处置现有财产等情形的,恢复采取信用惩戒措施。
四是畅通“红色出口”,依法出清“僵尸企业”。充分发挥府院联动机制,一体化推进涉企案件“执转破”工作,推动“执行不能”企业依法进入破产程序,及时出清“僵尸企业”。截至目前,今年共移送立案“执转破”案件8件。积极试行预重整模式和有关机制,帮助有价值的困难企业再生,激发园区企业新活力,维护申请人、被执行人及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