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 107 万人次,发放资助金9.1亿元。”6月2日上午,让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召开,市教育局局长邓明通报全市教育脱贫攻坚情况。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全市教育系统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标准,对标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贫困村教育,用好国家、省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精锐出战,创新举措,上下联动,狠抓落实,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济困助学体系,大力改善了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并着力提升办学质量,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辍学,全力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
落实资助政策,保障贫困家庭子女能上学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我市创立了由学校和乡镇人民政府双负责制的双线排查法,精准有效排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在本县就学”“在本市外县就学”“在外市外省就学”三个台账,做到“精准建档、不漏一人”。
——全面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
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在园幼儿给予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给予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学生给予助学金及免学费、中职学生给予助学金及免学费、高考入学学生给予政府资助、在读大学生给予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获得社会捐资 6000余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 6.75 万人次。
——抓实抓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
将贫困村学校纳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全面改薄”规划中,3572所“全面改薄”项目建设基本完成。新建或利用村小闲置校舍改建公办幼儿园,全市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290所,村级公办幼儿园或附属幼儿园979所。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中小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36530间、录播教室552间、“专递课堂”教学点807个及相关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教育城域网接入全覆盖,普及了“国教云”“赣教云”应用,城乡共享在线教育优质资源、教学工具和应用服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了“强校带弱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全市185所优质学校与254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提升了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2018年,我市提前两年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认定评估。
加大职业教育帮扶脱贫力度。
全市建成国家、省示范性中职学校19所,建成省达标中职学校33所。鼓励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就读,全市中职在校生中建档立卡学生占13.4%,职业教育带动脱贫的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依托中职学校大力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帮助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如:兴国中专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农民工培训,打造了“兴国表嫂”“兴国工匠”“兴国能人”三大品牌。安远中专创办了安远名小吃培训中心,参培人数已达7236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播出《精准扶贫一年间——江西安远:米粉飘香助脱贫》节目对安远三鲜粉小吃产业培训进行专题报道。
增加贫困地区孩子就学机会。
积极争取省教育厅连续六年给予我市高考招生降分录取、定向培养大学生政策,通过落实国家专项、地方专项、苏区专项和高校专项定向招生计划,增加了我市贫困家庭考生上大学的比例,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2年起,依托赣州广播电视大学,每年培养农村大学生800余人,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回所在村就业,不仅自身脱贫致富,且为整个贫困村脱贫提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攻坚合力,确保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彻底消除因贫失学、因学返贫现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