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财政局 > 工作动态 > 政务动态

按规律办事,小财政托稳县域经济发展大局

访问量:


兴国县财政局 李甘顺 李治平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笔者所在的兴国县,户籍人口85.83万人,而2021年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9.62亿元,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1120.8元,是典型的中部穷县。县级财力捉襟见肘,工业发展滞后,城乡环境有待改善,百姓收入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实现破茧成蝶,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财政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兴国县为例,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看法。

工业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兴国县是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滞后,造血功能弱,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县。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用工、用地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不断高升,工业企业寻求转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而兴国县位于江西南端,紧邻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丰富、土地成本较低,铁路高速等发达便利,具备了承接东部地区工业企业转移的各项条件。推进工业强县,我们应展现财政担当。

(一)强化财税保障,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一是做好“减”法降成本。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以减谋增,以降求升,运用好“升与降”“增与减”辩证法,县域经济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化危为机,赢得主动,不断开创出发展新局面。该县预计2022年减税降费1.3亿元,放水养鱼,让企业在减负降本中获得长足的发展。二是做好“加”法促发展。兑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做好企业政策补助“加法”,2022年,设立兑现惠企政策资金池6000万元,大力推进惠企政策奖励“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让企业和项目引得进、落得下、稳得住、发展得好。三是做好“乘”法提效益。构建政银企对接机制,搭起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融资合作平台。该县整合县属汇金担保公司股本5000万元入股赣州市金盛源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加强战略合作,打通了企业发展融资渠道,实现了企业融资倍增效应。四是做好“除”法添动力。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坚决贯彻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2022年该县预计增值税留抵退税10666.9万元,为企业发展添动力。

(二)强化金融保障,打通企业资金血脉。一是录好一张“白名单”。积极引导金融企业加大对县域发展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建立融资贷款“白名单”,加大金融支持,推行“无本”续贷,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二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政府主导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聚焦重点产业链,发起设立产业链基金。该县2022年安排“两城两谷两带”、旅游发展、污染防治专项建设、八大行动发展等各类基金11100万元。三是用好用活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等财政金融工具,加大财政风险缓释金投入,撬动银行放贷。该县2022年安排风险缓释金2800万元,目前,撬动贷款金额1.09亿元,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三)强化人才保障,夯实企业智力支撑。一是一体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聚焦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探索“人才+项目+平台”模式,将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与人才引进政策同步推进,对接引进大湾区更多人才资源、创新资源,实现引资与引才有效结合,着力提高招才引智频次和效能。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支持兴国中专、县内医疗机构和重点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发挥引才育才平台作用。财政支持探索“双聘制”“周末工程师”“揭榜挂帅”“人才飞地”等柔性引才机制,推动更多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在外地、创新创业在兴国。三是设立人才发展基金。以服务兴国人才发展为宗旨,建立人才基金池500万元。统筹财政拨款、社会捐赠资金,统一纳入人才发展基金。准确把握资助重点,集中有限资金支持人才和人才项目,持续发挥人才基金引领带动作用。

(四)强化基础保障,助推企业落地见效。一是加快完善产业项目用地精准供给机制,探索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全面推广“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依法依规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供给政策,支持开展园区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清查处置,实现“腾笼换鸟”,进一步盘活园区土地存量,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二是统筹财力加大投入,加强和改进标准厂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安排财政资金5.24亿元,推进南区扩区和标准厂房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有序推进。三是完善电力、用水、天然气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保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动担当作为。2022年安排 5000万元推进各项目电力杆线迁移,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见效;近年来,投入专项债券资金3.1亿元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污水管网建设;投资约2.8亿元建成日产18万立方米的液化气然气站,已铺设中压管网100多千米,低压管网650千米,可供10万户以上城区居民,500多家工商业集团用户用气需求。

城乡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照明灯”。

城乡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一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021年投入各类乡村振兴资金14.38亿元,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一)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向户延伸为重点,分步推进全县农村进户道建设,加快“四好农村路”和建制村双车道公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修复水毁灾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沟渠、山塘、水库、泵站建设和管护。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先行区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健全乡村配电网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地区信息通信、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亮化工程,提高农村公共照明覆盖面。

(二)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实施城乡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社区、村庄清洁行动;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城乡改厕样板示范创建;持续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服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成县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投入运行使用,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加快推进乡镇生活污水二期治理项目建设,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和河长制、林长制,加强河湖管理和保护,推进森林乡村建设,支持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

(三)持续鼓起百姓“米袋子”。城乡美不美,关键看米袋子鼓不鼓,饭碗端的稳不稳。该县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精神要求,2021年投入相关粮食安全资金2.14亿元,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粮产业大户扶持。

百姓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兴国县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创业帮扶力度,确保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增收途径不减、增收效果不降,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做实产业“促增收”。聚焦促进产业兴旺,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引导各乡村发挥自身特色,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发展思路,丰富壮大乡村业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安排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6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5%。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等经营主体发展,扶持建设一批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二)做稳就业“拓渠道”。着力推动常态化监测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劳动力就业信息,拓宽脱贫劳动力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持续培育、发展和提升就业帮扶车间,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就业。2022年,安排就业扶贫、就业补助资金4153.2万元。

(三)做好创业“富口袋”。畅通创业渠道,结合“三请三回”活动,积极引导乡贤、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开展创新创业。2022年,安排各类创业贷款奖补资金、担保基金、贴息资金2566.6万元。

作风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强保障。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传唱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兴国山歌,不仅是苏区群众对苏区干部发自内心的赞颂,更是当年苏区干部与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患难相依的真实写照。

邓子恢、刘启耀式的精神在该县财政干部思想建设上生根发芽。把纪律挺在胸前,是每一个财政干部必备的素质,财政干部要始终牢记是资金分配的“操盘手”,是资金使用的“监督者”,更是遵守财经纪律的“带头人”。一是模范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各项财经纪律,做到公务消费合规合法;二是筑牢底线思维,不触纪律底线,不踩政策红线,不碰法律高压线,做到行使职权公正司法、资金管理干净担当;三是强化财会监督,坚决制止挪用资金或虚列支出、转移套取、突击花钱、巧立支出明目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做到“资金”“人员”双安全。

2022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李甘顺,男,1988年1月生,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人,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财政局办公室主任,联系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背街2号兴国县财政局,邮编:342400,联系电话:19807978770。

作者简介:李治平,男,1994年7月生,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人,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财政局债务金融股副股长,联系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背街2号兴国县财政局,邮编:342400,联系电话:18370706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