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省市驻县单位 > 气象局 > 政策文件

兴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访问量:

一、编制背景

江西省气象部门在2019年上半年开始要求各级气象部门着手编制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0年6月12日,兴国县发改委转发了赣州市发改委《关于市“十四五”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2020年8月10日,兴国县发改委《关于开展县“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摸底的通知》;2020年8月14日,兴国县发改委《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工作的提醒函》附件6《赣州市“十四五”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目录清单》中明确了市气象局牵头编制《赣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我局于2019年7月成立了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力量进行编制。

二、主要内容

该规划共有十个章节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主要讲述了“十三五”时期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气象社会治理能力和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第二章总体要求

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兴国气象事业发展目标。

1.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度达到90分以上。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82分以上。地面观测自动化率达到100%

2.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8分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40分钟以上,暴雨预警准确率85%

3.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91分以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面积覆盖率80%以上。

4.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达到100%,引进或培养1以上高级职称人才。

5.基础设施达标率达到95%以上。

第三章:提升气象精细服务能力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基于灾害风险的群众避险转移工作机制,形成以灾害性天气致灾综合风险预估为先导的“省级6小时转移、市级3小时通报、县级1小时叫应”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机制。

2.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信息传播体系,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到村(社区)、到户、到人。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机制,规范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运行流程。

3.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立灾害性天气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开展精细到乡镇的强降雨影响预报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乡内涝等预警服务,建立基于灾害风险影响的人员转移应急联动机制。

4.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的雷电灾害防护知识普及,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夯实农村防雷基础,减少农村雷击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1.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推进精细化实况和网格预报产品应用,发展基于位置和场景、精准推送的普惠化、分众式公众气象服务,满足公众精细化、个性化、便捷性需求。

2.提升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能力。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实施,创新区域气象协同发展模式,推进气象服务示范建设。推动气象服务与打造大湾区“后花园”深度融合,提升气象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

3.提升重点行业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重点行业气象观测网,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报评估。

4.加强气象科普能力。构建社会广泛参与、部门充分联动、业务运行顺畅、开放合作高效、组织管理科学的气象科普格局,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水平,提升社会防灾减灾合力。

(三)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1.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关键农事活动的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提升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水平,开展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建设,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

2.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气象服务能力。开展脐橙、蔬菜、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气象评估。推动“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提升兴国绿色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

3.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融入农业巨灾保险试点,推进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工作。

第四章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一)完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1.构建无缝隙智能预报业务体系。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不断提高从零时刻到月季年的气象要素预报预测的客观化、定量化水平。

2.构建集约高效的智能预报业务流程。建立智能网格短临预报与预警信号协同订正业务。建立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预报技术流程,逐步实现基本气象要素以客观预报为主,短临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以主客观融合为主的业务技术流程。

(二)构建智能协同预报业务平台

推进省、市、县一体化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平台的应用,借助赣州市智能天气预报业务服务系统,实现实时监测预警、灾害天气追踪、各类业务服务产品智能制作及快速分发服务,提升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

第五章   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

(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

1.优化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完善地面气象观测网,优先补齐监测薄弱区气象观测站建设,加快更新省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设备。在灾害高影响区、高敏感区及旅游区、乡镇人口密集区,适当增补自动气象站。在兴国北部山区建设一部S波段双偏振雷达。

2.完善行业应用气象观测网。新建农业、交通、旅游等专项气象观测站。发展社会志愿气象观测,探索通信铁塔、智能杆等城镇基础设施搭载新型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方式。

(二)构建生态气象观测网

1.完善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网。拓展现有气象站网生态气象业务观测能力,增加观测种类和观测要素,丰富生态气象观测产品。基本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全覆盖。

(三)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

优化气象信息网络架构,扩充网络带宽,增强气象信息收集、汇交、传输和共享支撑能力。建立网络安全设备防御监控系统,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设备安全建设。

第六章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一)加强重点生态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1.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建成核心业务确定、布局合理、技术支撑有力、服务按需供给的常态化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2.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完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预测等业务,开展森林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加强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开展秸秆燃烧管控气象保障服务。开展雾、霾和高温热浪等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推进水源涵养区水体水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探索水体污染爆发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服务。

(二)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开展人工增雨抗旱、水库蓄水、森林防(灭)火、改善生态环境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保障粮食生产、生态湿地涵养、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服务能力。

2.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防控能力。进一步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弹药购买、存储、运输等专项工作,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地面火箭固定作业点标准化率和物联网覆盖率达95%,作业信息实时监控率达100%

(三)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

1.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网,开展温室气低碳、碳中和监测分析评估服务,强化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服务能力,加强对兴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2.提高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落实《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赣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工作方案》,依法加强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象公园”“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气候标志。

第七章   提升气象高效治理能力

(一)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和岗位培训,提升队伍素质,通过加强与省、市科研项目合作等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优秀后备干部培养。用好用活地方编制及有关政策。优化人才队伍,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气象干部队伍,提升我县气象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深化服务体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资源配置、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强化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职能和作用,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梳理规范气象政务和事务工作,深入推进“互联网+气象政务服务”。不断深化“互联网+监管”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发展气象社会组织,支持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公共气象服务,探索混合所有制气象服务模式。

2.强化部门联动。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深化气象与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合作,进一步扩展气象服务领域。

(三)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全面推行气象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加强气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气象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行气象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持续开展气象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有利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法治氛围。

(四)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加强党建教育、廉政文化、气象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助力兴国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五)优化台站发展环境

围绕支撑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进台站升级。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分步实施、强化管理”要求,升级、改造支撑台站业务运行所需的信息网络、业务平台、监测预警发布等设备设施,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推进附属用房、挡土墙等建设,着力改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场地标准化、房屋特色化、水电市政化、道路规范化、护坡景观化、院落花园化,适应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新要求。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实现台站气象探测环境长期、有效保护。

第八章   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一)发展旅游气象服务

开展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排查,强化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推动重点红色旅游区和A级景区建设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开发旅游景区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面向旅游部门责任人全覆盖。开展旅游与康养特色气候资源评价,助力泛旅游产业发展。

(二)发展交通气象服务

联合有关部门共建共享交通气象监测网络,建设交通气象服务快速响应平台,提高交通工程建设、运营调度、行车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开展高速公路浓雾、低温结冰短临预警服务。

第九章  推进重点工程项目

(一)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1地面观测系统建设。在地面气象观测盲区和薄弱区,以及气象及衍生灾害的高影响地区、灾害敏感的生产和旅游区、乡镇人口密集区、偏远区,增补4套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增加站网密度,分批建设278套村级单雨量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省级骨干站6套。购置2便携式多要素自动气象站。

2.雷达系统建设。在兴国境内增补建设一部S波段双偏振雷达,可以消除周边现有天气雷达的空间盲区,为本县和周边地区提供客观、准确适时的天气预报参考依据,为防灾减灾和日常气象预报服务发挥技术支撑。建设雷达数据处理分中心。

3.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建立低洼地、城市交通主干道、交叉口、人流密集街区等暴雨、渍涝与市民出行影响预报服务指标体系;建立格点预报和乡镇及其他服务地点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平台。建立城市暴雨内涝监测系统、城市雾(能见度、湿度)监测系统5套。拓展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3.交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在每条高速公路建设3套交通气象站(共6套),在我县境内铁路建设3交通气象站,形成满足交通气象服务需求的交通气象观测网。以交通气象监测网为基础,依托气象部门的业务系统,拓展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提供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预报预警产品,建设高速公路气象服务与信息发布系统。

(二)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1.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建设4套地面碘化银发生器,提升水源涵养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推进地面作业装备升级改造,高性能火箭作业装置更新1套,移动火箭作业装置改造3套,人影弹药安全储运箱1套。

2.A级旅游景区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科学布设紫外线强度、负离子浓度、闪电定位仪、多要素自动站等监测设备,增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在将军馆、长冈调查纪念馆等重点红色旅游区各建设1套多要素自动观测站。在均福山、百里红山等景区各布设1套负氧离子观测仪、闪电定位仪、能见度仪和大气电场仪。通过在景区人口密集地建设电子显示屏、建立景区应急责任人动态库等方式强化旅游景区预警信息发布。

3.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气象服务工程。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脆弱区及其它重点区域建设5套气象观测站,夯实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气象观测站网,提高生态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为提升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依据。

(三)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1.大棚蔬菜农业气象试验与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在设施农业生产园区建设生态环境监测设备,配备棚内棚外自动农田小气候观测网、作物长势与农田生态环境自动化监测网各3套;具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防灾减灾救灾适用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以及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等功能。

2.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开展乡村雷电防御综合示范点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自建房防雷设施建设,减少农村雷击伤亡和财产损失。选择1-2个雷电灾害频发的自然村,建设由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雷电流监测仪等组成的全天候雷电监测网,开发精细化至乡镇的雷电预警服务产品。

3.脐橙观测站建设。升级改造现有4套脐橙冻害监测站;并在脐橙种植规模较大的区域选取4个观测点新建观测站,每个观测点分别在山腰和山底各安装1套,做梯度对比观测。

4.油茶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在油茶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安装油茶自动气象观测站2套,分别在山腰和山底各安装1套,做梯度对比观测。

(四)气象数据平台建设

1.区域自动站数据资料查询平台。建立数据库,存储各区域站数据,为乡村振兴、为农服务等提供历史数据。

2.气象为农服务软件开发。根据我县主导产业,针对脐橙、油茶、蔬菜产业,开发相应的服务软件,提高数据应用水平。

(五)台站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1.推进附属用房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附属用房,含标准化炮库、弹药库、气象科普场馆等。

2.大院环境综合改善。建设挡土墙、排水沟、道路等,完善台站配套附属设施,推进廉政文化、气象文化和党建“三化”场所建设,筑强气象文化战斗堡垒。

第十章  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施气象规划各项重点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气象精神,推动政治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为“十四五”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2.加大财力保障。按照气象部门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将公共气象服务有关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编制“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明确相关项目隶属关系,确定项目资金需求,分级落实资金来源。

3.强化规划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目标任务,形成工作合力。规范气象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加强与《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赣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联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动态评估评价机制,确保扎实有序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征求意见情况

1027日至113日,县气象局《兴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向气象灾害防御部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征求意见(共51个单位),截止113日,共收到意见反馈10条,均无意见,逾期未反馈视为无意的4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