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兴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驻县各单位:
经会议研究,现将《兴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2022年3月11日
兴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录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提升气象精细服务能力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二、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三、提高现代化农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第四章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一、完善现代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二、构建智能协同预报业务平台
第五章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
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
二、构建生态气象观测网
三、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
第六章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一、加强重点生态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二、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三、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
第七章提升气象高效治理能力
一、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三、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四、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五、优化台站发展环境
第八章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一、发展旅游气象服务
二、发展交通气象服务
第九章推进重点工程项目
一、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二、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三、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四、气象数据平台建设
五、台站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第十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
二、加大财力保障
三、强化规划实施
前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县与国家、省、市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推进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全面加速期,兴国气象事业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兴国县气象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按照《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纲要》《赣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部署,编制了《兴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兴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等,对未来五年兴国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组建了覆盖全县25个乡镇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气象灾害应急体系。25个乡镇均成功创建成省级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组建了一支拥有304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成兴国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优化,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不断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质、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初步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机制。气象灾害致死人数呈下降趋势、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持续下降。
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气象服务在质量、效益、科技含量等方面明显提高。服务方式日益多元化,开通了“兴国气象”微信公众号,建立了“12379”手机短信发布“绿色通道”等;服务产品更加多元化,高考、中考、重要节日等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开展了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气象风险预警和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为农服务更具特色,建成兴国县智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开展了脐橙特色优势产业周年气象服务。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逐年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特色鲜明。建设了GNSS/MET、农田小气候站,为各类专业气象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推广“江西微农”微信服务平台,重点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型、交互式、订单式气象服务。长年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围绕森林防灭火、农业抗旱、烟叶防雹、节能减排、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地面人影作业,社会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成果。探测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场搬迁,探测环境分值从62分提高至89.1分。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实现了观测自动化。根据智能网格预报检验及服务需求,遴选出国家级骨干站(国家地面天气站)5站、省级骨干站1个,县级骨干站19个、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站以及其它预报检验站点26个,所有国家地面天气站升级改造为六要素以上站点,所有县级骨干站和部分预报检验站点改造为四要素以上站点,提高了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质量。建立了高兴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新建隆坪秦峨山、方太方山岭2套人工增雨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升级了气象广域网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气象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内容纳入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和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深化气象“放管服”改革,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工业园区等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双随机、一公开”等气象执法检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事中事后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气象法律法规列入干部职工普法内容。开展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模式的多方位立体式宣传法律法规,普法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讲政治守规矩意识不断提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生态整体风清气正。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日常监督,严格执纪问责,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一)机遇与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气象工作指明方向。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对气象工作作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是新时代兴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时期,赣州将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我县处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加速阶段,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趋势更加明显,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威胁性和敏感度越来越高,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多期盼。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助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出了新期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与气象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迫切需要气象在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保障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不断提升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着力提升公众满意度。
新技术发展为气象工作带来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气象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将成为业务常态,由此带来的气象理念、模式和技术方法持续变革,正在成为推动气象发展的新动力。“十四五”时期,注重新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让气象工作更好的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二)主要问题和不足
“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精细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针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重点经济领域的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
二是气象监测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站网布局不能满足需求,天气雷达监测存在盲区;交通、旅游、生态等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少,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需求;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应用水平不高;气象装备保障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基础设施与高质量气象现代化要求和业务服务发展之间仍存在差距。配套基础较为薄弱,不能满足气象干部职工日常工作生活需要。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缺乏高职称、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人员综合素质仍需提高,人少事多的局面未得到明显改善。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城乡美百姓富作风好的“模范兴国”再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气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做到将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衔接,同推进、同落实。
(二)坚持需求牵引。以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化政府主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气象服务,为构建生态文明,打造美丽兴国新样板,更好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四)坚持全面规划。着眼于全县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和长期性,遵循气象事业发展规律,既全面规划“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又重点解决当前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引领我县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
三、发展目标
展望2035年,高质量气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队伍素质、治理能力、台站面貌等迈上更高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兴国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的趋利避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明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兴国气象事业主要发展指标如下:
1.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度达到90分以上。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82分以上。地面观测自动化率达到100%。
2.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8分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40分钟以上,暴雨预警准确率85%。
3.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91分以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面积覆盖率80%以上。
4.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达到100%,引进或培养1名以上高级职称人才。
5.基础设施达标率达到95%以上。
第三章提升气象精细服务能力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运行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指挥调度、综合协调等职能。整合防灾减灾资源,完善多部门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推进气象信息员与灾害信息员、社区网格员共建共享,联合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编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录,压实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部门联动、社会响应的工作机制。建立基于灾害风险的群众避险转移工作机制,形成以灾害性天气致灾综合风险预估为先导的“省级6小时转移、市级3小时通报、县级1小时叫应”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机制。
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与省、市相配套,规范统一的综合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涉灾部门对接应用,建立全灾种、多渠道、广覆盖的汇集与发布体系。汇集各部门的各类预警信息和基本数据信息,利用预警信息发布辅助决策平台,发挥预警信息在决策部署的支撑作用。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机制,规范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运行流程。加强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部门合作,构建广泛覆盖的信息传播网络,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信息传播体系,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到村(社区)、到户、到人。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机制,规范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运行流程。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推进风险评估和区划产品在防灾减灾、城乡建设、金融保险等领域深度应用。建立灾害性天气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开展精细到乡镇的强降雨影响预报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乡内涝等预警服务,建立基于灾害风险影响的人员转移应急联动机制。
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强化雷电灾害风险区划、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雷电防护技术研究等业务。加强防雷公共安全监管,强化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切实维护防雷公共安全。建设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的雷电灾害防护知识普及,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夯实农村防雷基础,减少农村雷击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面向公众生活、康养、休闲、旅游等需求,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智慧生活气象保障支撑能力。推进精细化实况和网格预报产品应用,发展基于位置和场景、精准推送的普惠化、分众式公众气象服务,满足公众精细化、个性化、便捷性需求。
提升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能力。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实施,创新区域气象协同发展模式,推进气象服务示范建设。推动气象服务与打造大湾区“后花园”深度融合,提升气象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
提升重点行业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重点行业气象观测网,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报评估。推进气象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交通、旅游、水利、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信息共享,为重点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按需定制的行业气象服务。完善“兴国气象”微信公众号,发展“私人订制”式的精准智能公众气象服务示范项目,实现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气象灾害的实时提醒、预警信息的靶向发布和传播。
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强化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加强“互联网+”气象科普。推进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开发现代气象科普展品展项,建成具有时代特征、人文底蕴、兴国特点、气象风采的气象科普场所。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科普教育基地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构建社会广泛参与、部门充分联动、业务运行顺畅、开放合作高效、组织管理科学的气象科普格局,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水平,提升社会防灾减灾合力。
三、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关键农事活动的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提升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水平,开展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建设,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提高粮油作物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主要病虫害气象风险预报的精准性和预见期。
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气象服务能力。开展脐橙、蔬菜、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气象评估。推动“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提升兴国绿色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围绕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全覆盖、乡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农业气候种植区划精细化水平。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融入农业巨灾保险试点,推进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工作。
第四章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一、完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构建无缝隙智能预报业务体系。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不断提高从零时刻到月季年的气象要素预报预测的客观化、定量化水平。加强以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为重点的快速滚动更新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完善中短期预报业务,提高中短期确定预报和概率预报准确率与精细化水平,0-10天气象要素时间分辨率1-3小时、空间分辨率1公里,建立逐3小时乡镇气象要素订正。加强预报产品和专业预报产品的应用。发展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
构建集约高效的智能预报业务流程。完善短临网格预报预警业务,建立0-12小时时间分辨率逐10分钟、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的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建立智能网格短临预报与预警信号协同订正业务。建立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预报技术流程,逐步实现基本气象要素以客观预报为主,短临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以主客观融合为主的业务技术流程。
二、构建智能协同预报业务平台
推进省、市、县一体化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平台的应用,借助赣州市智能天气预报业务服务系统,实现实时监测预警、灾害天气追踪、各类业务服务产品智能制作及快速分发服务,提升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
第五章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
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
优化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完善地面气象观测网,优先补齐监测薄弱区气象观测站建设,加快更新省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设备。在灾害高影响区、高敏感区及旅游区、乡镇人口密集区,适当增补自动气象站。在兴国北部山区建设一部S波段双偏振雷达。
完善行业应用气象观测网。发展行业气象观测,推进探测设施和气象资料共享。新建农业、交通、旅游等专项气象观测站。发展社会志愿气象观测,探索通信铁塔、智能杆等城镇基础设施搭载新型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方式。
二、构建生态气象观测网
完善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网。围绕自然生态系统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需求,建设城市、森林、湿地、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生态气象观测站网。拓展现有气象站网生态气象业务观测能力,增加观测种类和观测要素,丰富生态气象观测产品。基本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全覆盖。
三、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
优化气象信息网络架构,扩充网络带宽,增强气象信息收集、汇交、传输和共享支撑能力。建立网络安全设备防御监控系统,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设备安全建设。
第六章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一、加强重点生态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开展森林、湿地、农田和城市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建设。推进生态系统气象评估和风险预警平台本地化应用,完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业务,提升生态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报、评估和预警业务能力。加强与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等行业生态气象数据共享,推动“生态云”大数据共享共用。开展重大生态行动与生态工程气候效应评估、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影响及修复监测评估、重点生态领域功能和价值评估等。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建成核心业务确定、布局合理、技术支撑有力、服务按需供给的常态化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发展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服务,推进重污染天气中长期潜势预测技术发展,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大气环境和气象数据共享融合,建设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一体化会商共享平台。完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预测等业务,开展森林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加强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开展秸秆燃烧管控气象保障服务。开展雾、霾和高温热浪等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推进水源涵养区水体水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探索水体污染爆发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服务。
二、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开展人工增雨抗旱、水库蓄水、森林防(灭)火、改善生态环境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保障粮食生产、生态湿地涵养、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服务能力,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常态化、全覆盖。实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布设标准化地面作业点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建设。升级和购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形成多维度、高密度催化作业网,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达到全省县级领先水平。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防控能力。全面落实逐级管理、清单管理、风险管理等“三管理”和制度防范、技术防范、人员防范等“三防范”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弹药购买、存储、运输等专项工作,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地面火箭固定作业点标准化率和物联网覆盖率达95%,作业信息实时监控率达100%。
三、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网,开展温室气体低碳、碳中和监测分析评估服务,强化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服务能力,加强对兴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提高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落实《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赣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工作方案》,依法加强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象公园”“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气候标志。
第七章提升气象高效治理能力
一、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和岗位培训,提升队伍素质,通过加强与省、市科研项目合作等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优秀后备干部培养。用好用活地方编制及有关政策。优化人才队伍,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气象干部队伍,提升我县气象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服务体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资源配置、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强化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职能和作用,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梳理规范气象政务和事务工作,深入推进“互联网+气象政务服务”。不断深化“互联网+监管”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发展气象社会组织,支持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公共气象服务,探索混合所有制气象服务模式。
强化部门联动。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深化气象与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合作,进一步扩展气象服务领域。
三、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全面推行气象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加强气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气象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行气象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持续开展气象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有利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法治氛围。
四、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和气象业务服务深度融合,强化党员干部依法履职和制度执行意识,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加强党建教育、廉政文化、气象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助力兴国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五、优化台站发展环境
围绕支撑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进台站升级。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分步实施、强化管理”要求,升级、改造支撑台站业务运行所需的信息网络、业务平台、监测预警发布等设备设施,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推进附属用房、挡土墙等建设,着力改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场地标准化、房屋特色化、水电市政化、道路规范化、护坡景观化、院落花园化,适应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新要求。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实现台站气象探测环境长期、有效保护。
第八章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一、发展旅游气象服务
开展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排查,强化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推动重点红色旅游区和A级景区建设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开发旅游景区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面向旅游部门责任人全覆盖。开展旅游与康养特色气候资源评价,助力泛旅游产业发展。
二、发展交通气象服务
联合有关部门共建共享交通气象监测网络,建设交通气象服务快速响应平台,提高交通工程建设、运营调度、行车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开展高速公路浓雾、低温结冰短临预警服务。
第九章推进重点工程项目
一、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地面观测系统建设。在地面气象观测盲区和薄弱区,以及气象及衍生灾害的高影响地区、灾害敏感的生产和旅游区、乡镇人口密集区、偏远区,增补4套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增加站网密度,分批建设278套村级单雨量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省级骨干站6套。购置2套便携式多要素自动气象站。
雷达系统建设。兴国境内高山林立,阻挡到周边吉安和赣州雷达的空间视野,影响着预报的分析和判断。在兴国境内增补建设一部S波段双偏振雷达,可以消除周边现有天气雷达的空间盲区,为本县和周边地区提供客观、准确适时的天气预报参考依据,为防灾减灾和日常气象预报服务发挥技术支撑。建设雷达数据处理分中心。
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建立低洼地、城市交通主干道、交叉口、人流密集街区等暴雨、渍涝与市民出行影响预报服务指标体系;建立格点预报和乡镇及其他服务地点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平台。建立城市暴雨内涝监测系统、城市雾(能见度、湿度)监测系统5套。拓展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交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在每条高速公路建设3套交通气象站(共6套),在我县境内铁路建设3套交通气象站,形成满足交通气象服务需求的交通气象观测网。以交通气象监测网为基础,依托气象部门的业务系统,拓展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提供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预报预警产品,建设高速公路气象服务与信息发布系统。
二、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建设4套地面碘化银发生器,提升水源涵养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推进地面作业装备升级改造,高性能火箭作业装置更新1套,移动火箭作业装置改造3套,人影弹药安全储运箱1套。
A级旅游景区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科学布设紫外线强度、负离子浓度、闪电定位仪、多要素自动站等监测设备,增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在将军馆、长冈调查纪念馆等重点红色旅游区各建设1套多要素自动观测站。在均福山、百里红山等景区各布设1套负氧离子观测仪、闪电定位仪、能见度仪和大气电场仪。通过在景区人口密集地建设电子显示屏、建立景区应急责任人动态库等方式强化旅游景区预警信息发布。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气象服务工程。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脆弱区及其它重点区域建设5套气象观测站(生态、大气成分),夯实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气象观测站网,提高生态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为提升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依据。
三、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大棚蔬菜农业气象试验与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在设施农业生产园区建设生态环境监测设备,配备棚内棚外自动农田小气候观测网、作物长势与农田生态环境自动化监测网(实景观测)各3套;具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防灾减灾救灾适用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以及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等功能。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开展乡村雷电防御综合示范点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自建房防雷设施建设,减少农村雷击伤亡和财产损失。选择1-2个雷电灾害频发的自然村,建设由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雷电流监测仪等组成的全天候雷电监测网,开发精细化至乡镇的雷电预警服务产品。
脐橙观测站建设。升级改造现有4套脐橙冻害监测站;并在脐橙种植规模较大的区域选取4个观测点新建观测站,每个观测点分别在山腰和山底各安装1套,做梯度对比观测。
油茶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在油茶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安装油茶自动气象观测站2套,分别在山腰和山底各安装1套,做梯度对比观测。
四、气象数据平台建设
区域自动站数据资料查询平台。建立数据库,存储各区域站数据,为乡村振兴、为农服务等提供历史数据。
气象为农服务软件开发。根据我县主导产业,针对脐橙、油茶、蔬菜产业,开发相应的服务软件,提高数据应用水平。
五、台站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附属用房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附属用房,含标准化炮库、弹药库、气象科普场馆等。
大院环境综合改善。建设挡土墙、排水沟、道路等,完善台站配套附属设施,推进廉政文化、气象文化和党建“三化”场所建设,筑强气象文化战斗堡垒。
第十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施气象规划各项重点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气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气象精神,推动政治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为“十四五”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加大财力保障。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助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气象部门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将公共气象服务有关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编制“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明确相关项目隶属关系,确定项目资金需求,分级落实资金来源。
三、强化规划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目标任务,形成工作合力。规范气象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加强与《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赣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联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动态评估评价机制,确保扎实有序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抄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
兴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3月11日印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