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结果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6月27日在兴国县第十七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

访问量:
 

政府工作报告

 

——2011627在兴国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赖晓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县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依靠全县人民,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

过去五年,是全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一是县域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实现五年翻番,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达75.5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3%,达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4%,达3.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9%,达49.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达20.65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22.1%24.6%,达到73.66亿元和41.35亿元。三次产业比由38.93130.1调整为25.146.328.6,成功实现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转变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五年来,累计引进项目79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4个。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6%,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8%。氟化工、新型建材、有色金属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其中以氟化工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上交税收5981万元。2010年,园区投产企业达到14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53亿元,增速列全市第一,成功升类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三是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新气象。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0.9亿元,年均增长9%粮食播种面积达83万亩,总产量达5.5亿斤,连续五年丰收;果业种植面积达17.7万亩;共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50家,入社农户1900多户,注册资金1.9亿元,辐射带动农户3.7万户,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培育将军果业、山村茶油、百丈泉食品等省、市龙头企业18家,年销售收入达11.2亿元。

四是三产服务业发展实现新提升。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6亿元,年均增长13.4%。先后编制了《兴国县旅游总体规划》和羊山、灵山、均福山、三僚、宝石仙境等景区开发规划或概念性规划;投资2.29亿元,组织实施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官田中央兵工厂纪念园、烈士陵园、名人公园及将军园改造等“六园”建设工程;引进客商对三僚、羊山、均福山等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合同投资额近5亿元,其中三僚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初检。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17.5万人次,年均增长14.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年均增长42.4%

过去五年,是全县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

一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五年来,围绕《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完成了消防、燃气、绿地、商业网点布局等城市专项规划和30平方公里片区控规,形成了老城区、新城区和开发区“一城三区”和潋水、氵岁 水、平固江“三江六岸”的城市发展格局。先后组织实施了总投资达30多亿元的一批城市路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分别达到20.5平方公里和19.66万人,城镇化率达39%。与此同时,创新实行了城市保洁、绿化养护市场化管理,组建了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秩序化水平全面提升,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省人防先进城市、江西十佳魅力新城,省农村危房改造先进县,全市推进城市化工作、第一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

二是农村面貌明显改善。五年来,累计建成新农村建设点1732个,惠及农户6.5万户、人口28.7万人,探索实施的“联村整片”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达1.4亿元,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8座,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2.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万亩、恢复和改善排涝面积5.5万亩,完成农饮工程65处,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5.8万人;累计硬化村组主干道1512公里,顺利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综合先进,2010年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标兵县和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五年来共四次荣获全省水利建设最高荣誉“鄱湖杯”奖。

过去五年,是全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一是科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科技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6%五年累计投入1.53亿元新建改建校舍近17万平方米,化解“普九”债务5271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教科书费4279万元,发放“暖春”工程助学金149万元、惠及学生1102人,被列为全省第一批教育园区建设试点县。

二是文体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9个、农家书屋62个,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运动会和首届机关干部职工运动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开展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住院大楼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农合参合率比2006年提高9.1个百分点、达93.24%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2‰以内。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9万人,发放小额贷款1.38亿元,完成移民扶贫搬迁1.4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2006套、12.9万平方米。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6万人和19.34万人;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线分别提高到245元和1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98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554元。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完成“一大四小”工程造林1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江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项目被批准列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先进县;在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区内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7平方公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

五是平安兴国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立了县、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服务中心,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进了“天网”工程建设,强化了维稳预警机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全县治安形势持续平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过去五年,是政府执政能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一是政府法制不断加强。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连续多年评为省、市先进。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监督,累计办理人大建议995件、政协提案570件,多次被评为全市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进一步加强了队伍建设,转变了工作作风,优化了发展环境。

三是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政府网站、县长信箱、县长热线等民情渠道更加通畅。构建了“大督查”工作格局,狠抓工作落实。与此同时,人才、武装、双拥、供销、物资、物价、气象、农机、档案、质监、矿管、邮政、通讯、盐务、人防、消防、工会、工商联、地方志、红十字、妇女儿童、防震减灾、民族宗教、民兵预备役、对台和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团结拼搏、苦干实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兴国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始终坚持县委的坚强领导不动摇。五年来,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领导干部思想合心、工作合力、行动合拍,干事业一条心、抓工作一个调、谋发展一盘棋,合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路子不动摇。五年来,我们立足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县情,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危机中抓机遇,在挑战中求发展,全力推动全县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五年来,我们持续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快与发达地区的对接步伐,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宗旨不动摇。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尽职尽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着力改善民生,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兴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财源结构较为单一,增收压力较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规模、层次亟待提升;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作效能、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不足和问题,县政府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主要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对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进程,弘扬苏区精神,再创一等工作,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建设新时期“开明开放、创新创业、亲民为民、科学发展”的模范兴国!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15年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个翻番、三个确保、两个下降、一个优化”。“五个翻番”即:GDP总量实现翻番、达 150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达 1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达 125 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达41 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三个确保”即: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2‰以内,确保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两个下降”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一个优化”即: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175033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构建集群度高、布局合理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围绕矿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亿元以上。

1、着力抓好招商安商。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商实效。推行组团招商,建立带队领导与招商队伍同步行动、信息捕捉与项目洽谈同步进行、项目落地与项目服务同步跟进“三同步”招商机制。推行以商招商,充分依托现有外商,特别是借助台商的影响带动力,努力吸引配套关联企业入驻兴国。推行产业招商,围绕工业主导产业,组建好产业招商队伍,实行一支队伍主攻一个产业。推行网上招商,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这一招商平台的作用,及时发布招商项目,公布招商政策,展示招商成效。推行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机构推介兴国,协助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力争五年内引进投资超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10个以上。强化安商服务,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健全科学、高效的服务工作机制,落实招商项目一套帮扶方案、一位挂点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份时间安排、一本督查台账、一项奖励政策“六个一”工作机制,着力提升招商服务水平,提高招商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投入产出率。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抓好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畅通融资渠道;抓好人才交流中心建设,破解招工难题;抓好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建设,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2、着力抓好扶优扶强。增强科技创新、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中化环保为龙头,引导初加工企业加入战略合作,积极做大做强氟化工产业,力争5年内投资达到14亿元。以南方水泥为龙头,加快促进日产1万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达标达产,做大水泥产业。加快推进永大金属项目建设,打造冷轧薄板加工产业链。以环球矿业为龙头,不断提高金、钨、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做大做强有色产业。加快推进斌杰食品、百丈泉“退城入园”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国兴拨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上市企业1个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企业1个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企业3个以上。

3、着力抓好平台建设。完善开发区规划,坚持产业分区、合理布局的原则,完善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认真实施生态园区建设规划,全面落实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措施,加快企业生态化改造,实现区内公共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确保到2012年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验收。加大开发区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提高区内资源利用效益。着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开发区,特别是氟化工小区水、电、路、通讯,以及医院、学校、住房和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开发区投资创业和务工就业环境。启动实施区内污水处理厂、石油化工物流产业园、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项目建设,加快实施际大线梅窖至大坑二级公路改造和埠头至梅窖110千伏供电网络建设,全力打造江西最大的氟化工产业基地和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力争至2015年底,开发区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

(二)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定位科学、配套完善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以打造宜居宜业、和谐和美的幸福城市为目标,按照“提升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做秀江两岸、做美开发区”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管理、优化人居环境,把兴国建设成为在全市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宜居福地、旅游胜地、发展宝地。

1科学规划,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各类资源,科学编制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古龙岗、良村、高兴等乡镇的城镇新聚群,着力构建产业配套、功能互补、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有序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县城、重点城镇集聚,统筹城乡发展。科学编制《兴国2011--2015近期建设规划》,对接昌吉赣客运专线和县城至赣县茅店高速公路建设,优化县城西南片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推动和睦新区、平川北片区、坝南片区的组团开发。以新区开发促进老城改造,完善“三江六岸”、“一城三区”的城市基本构架。开展好和睦新区、坝南片区、一江两岸的城市设计,努力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根据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进一步完善乡镇总规和控制性详规,促进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2大力建设,做精做美城市。着眼增强城市带动力、辐射力,打造“三江六岸”展示窗口,提升“一城三区”承载能力。按照有利于“功能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人口集聚”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一是建设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实施兴国至赣县茅店高速公路、兴国至赣县江口二级公路改造等道路交通项目,稳步推进老城区道路改造,至2015年底初步形成便捷高效的城市道路框架体系;立足“畅、洁、美”要求,体现兴国特色、打造窗口形象,着力抓好县城各出城口的绿化及周边基础设施整修建设工作,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二是建设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选择居民相对集中区域,在县城建设一批步行10分钟可到达的休闲健身公园;有序建设一批文化体育、旅游接待、商业、专业市场、仓储物流、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一批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环卫、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整体功能。三是建设精致的城市标志建筑。加强城市房地产开发市场监管,着力提升房地产开发水平,逐步统一城市建筑基本色系和风格,建设一批精品示范住宅小区;精心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城市名片类建筑,形成景观带、特色街、标志道,打造特色鲜明、优美精致的城市风景线,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

3严格管理,靓化城市形象。围绕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窗口城市的目标,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坚持“严格执法、典型示范、疏堵结合、全民动员”的工作原则,以五福广场、五丰农贸市场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力治脏、治乱、治堵,真正实现城市面貌“净化、美化、绿化、秩序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和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化管理的覆盖面,提升城市管理专业化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运转高效、执法规范、管理科学的城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系统,切实维护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严肃性,坚决依法查处违法用地、乱搭乱建、违章建房、随意开挖城市道路等行为;扎实推进县城核心区小街小巷整治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垃圾处理项目。加强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发掘,保留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强化市民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升市民综合素质,打造文化特色明显、生活方式文明的现代宜居城市。

4高效经营,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把经营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坚持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以经营的理念规划城市,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改变政府对城市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的尴尬局面,积极探索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新路子。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发挥城投公司、国资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力争在城市投融资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充分用好用活城市国有资产,积极对公共建筑、公产房等城市国有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最大限度地盘活资产存量,为城市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严控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土地二级市场,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好储备土地的潜力价值,为城市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统筹协调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力争到2015年实现农业产业增加值26亿元。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充分考虑现有产业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等因素,围绕油茶、脐橙、花卉、灰鹅等四大支柱产业,打破城乡区域界限,科学制定全县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场为主体的经济单元,构建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推动规模发展。立足做大农业主导产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向农业开发企业集中,实现产业发展的基地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加快建设30万亩高产优质油茶基地、10万亩水果种植基地、2万亩水稻制种基地、1.5万亩烟叶种植基地、3万亩花卉基地。立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完善“产---供”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抱团发展,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打造产业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在此基础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并继续加大农产品商标宣传和市场推介力度,引导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影响力,着力创建省著名商标、全国驰名商标品牌,打造知名品牌,实现品牌兴企、品牌兴农的目标。

2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建好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紧紧围绕市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兴国县统筹城乡发展“两区一带”试验区建设工作。以环绕兴国县城,从埠头乡沿改道的319线,经潋江镇、高兴镇,连接长冈乡,至县经济开发区,在跨度60余公里、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的相对闭合区域,展开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各类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力争把“两区一带”建设成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公共服务配套齐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新型农居示范园;通过发展灰鹅、花卉、蔬菜、红鲤鱼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力争把“两区一带”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比较鲜明、支撑体系较为有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一系列探索性改革措施,力争把“两区一带”建设成为一个城乡对接便捷顺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社区管理民主规范的统筹城乡政策试点先行区。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均衡发展、平等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则,在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及其他有条件的村庄,逐步推行社区式管理,合理配套建设健身娱乐场所、幼儿园、托管中心、医疗卫生、养老中心、农家超市、农民服务代理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农村社区承载功能,不断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功能配套。特别关注偏远乡镇和贫困山区发展,切实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的形式,参与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开发,成为产业工人,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待遇。积极引农进“城”,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要求,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落户、务工经商,配套推进医疗、教育、就业等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三是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依托“一部四院”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县、乡、村、社区“四级培训网络”,重点抓好电子、电脑、电平车“三电”劳务品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现代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水平。力争五年完成农民培训27.5万人次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以上,向县经济开发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2.5万人以上。

3、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一是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组公路,完善公路网络,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未来五年力争建设农村公路1445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585公里,力争实现80%的村小组通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客车;统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防涝及节水灌溉工程和河堤加固建设项目,实施33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2座中型水库灌区改造,新建加固水陂265座、水圳12万米、河堤5.6万米、水渠108公里、排灌站10座。充分利用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契机,切实解决农村电压低问题。二是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编制乡镇圩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全力抓好圩镇整治建设,实现圩镇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规范化等“五化”目标要求。继续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完成全县20户以上所有自然村的村庄整治工作,真正让广大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清洁能源”三是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认真实施好世行5100万元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四旁”绿化工程。进一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治理农村生产生活污染,切实解决城乡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难题;抓好环保能源工程,积极引导农户推广使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池,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四)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着力构建百业兴旺、活力迸发的三产发展新格局

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推动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0亿元。

1、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易经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行“打红牌、唱山歌、访农家、学堪舆”的“文化+旅游”模式,切实加强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区域合作、品牌培植,全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坚持以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名人公园、官田中央兵工厂纪念园、烈士陵园、将军园“六园”为平台,打造融红色观光、传统教育、教学培训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易经文化为核心,打造融风水文化研究、风水作品欣赏、风情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三僚国家4A级特色文化旅游景区;以均福山、羊山、灵山和丹霞湖为重点,以杨梅基地、杜鹃花基地和脐橙基地为依托,打造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健身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景区。

2、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矿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专业物流市场,重点抓好国兴汽车大市场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有序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引进金融保险机构,加快新华村镇银行和国兴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完善经济金融互动发展协调机制,加强政银企合作;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在不断完善邮政、电信、移动、联通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开发新兴业务和服务品种;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进一步规范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制服务、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中介服务。

3、加快发展消费型服务业。改造升级商贸服务业,科学规划建设商业设施,配套完善和睦新区商贸市场、宾馆酒店以及农贸市场建设;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进一步规范娱乐休闲场所管理,培育商业演出、美术展览、节庆会展、文博旅游、群众文娱等文化娱乐产业群,促进文化娱乐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积极拓展科技服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

(五)加速推进平安兴国建设进程,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安全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牢固树立“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力量办实事,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1、增强民生保障之本。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建好劳动就业再就业培训中心,强化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培训学校、基地、教材、师资“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重点抓好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设施平台建设试点项目;落实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实施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创业培训,切实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建好劳务服务中心,坚持信息共享,拓宽劳动就业信息通道;加强就业推介,完善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安置率达100%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切实抓好“三类人员”、农林水、农垦企业、城镇困难大集体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工作,逐步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城乡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好社会福利中心,着力解决城区三无人员、孤儿、弃婴居无定所和无处收留问题,进一步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五年力争新建廉租房3660套、公共租赁房3200套,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三是不断提高社会扶助水平。充分利用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和自然保护区等项目建设的契机,扩大异地扶贫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范围;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扶持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全面落实抚恤政策和孤儿、高龄老人的补助补贴;大力实施“博爱工程”,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切实做好大病医疗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作,全面提高临时性、突发性灾情救助水平。

2、夯实社会事业之基。一是优先发展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扩充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睦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42.76万平方米。调整优化中心城区中小学网点布局,扩建县实验小学、潋江明德小学和第六中学,新建兴国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红门初中、第五小学、公办幼儿园。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山区倾斜,加大对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力度,实施好关爱留守孩工程,促进教育公平。二是积极发展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处置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调整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整体布局,启动县卫生监督所建设,提升全县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依法加强监管,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大力扶持中医事业发展,争创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三是统筹发展文化、科技、体育等各项事业。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切实加强地方文化的保护、挖掘和整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本地广电节目进村入户工作,切实抓好县文化艺术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和数字电影院、剧院改造等项目,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艺术教育、印刷装潢等重点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人才强县战略,加快实现由人口大县向人才强县转变。加快科技兴县步伐,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农业科技园项目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水平。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城乡基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坚持抓生育节育政策落实、抓利益导向机制建立、抓社会抚养费征收、抓服务队伍建设“四抓”思路,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深扎生态文明之根。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就是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新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山、水、林、湿地等生态要素,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体系,扎实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着力抓好潋江国家湿地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均福山省级森林公园及石吉高速公路兴国段景观廊道等项目,严格落实三年内禁止采伐商品林规定,坚决遏制滥砍乱伐之风,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争创全省造林绿化样板县和森林城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对新引进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快构建以低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工业发展体系,切实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着力抓好樟江项目区国家水保重点项目、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项目及城乡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综合整治矿山挖采、汽车尾气、建筑工地和扬尘污染,严肃查处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实现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安全和出境断面水水质保持Ⅲ类标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与宣传普及,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争创全省生态先进县。

4、构建和谐平安之城。加强法制建设,继续抓好“六五”普法教育,不断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积极鼓励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优化社会管理格局。健全政策风险评估、重大政策文件备案审查、公共利益协调、重大突发事件联动处置、维护群众权益、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社会矛盾多元化排查化解机制,严格责任倒查,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建立信访工作县、乡、村、组四级调处化解机制和重复访化解长效机制,完善维稳三级预警机制和信访三级终结办理工作制度,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办事,确保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解释平息到位、确有特殊困难的帮扶到位、无理缠访闹访的依法处置到位“四个到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灾害应急机制和预案体系,抓好城乡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健全对事故灾难、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持之以恒抓好非煤矿山、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道路交通、重点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三、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1、建设勇于创新、开明开放的政府。一是创新政府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不断深化土地管理方式改革,严格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资源。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取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和许可事项监管机制。着力抓好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程结算审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不断创新行政服务方式,推行网上审批、网上监察。二是创优发展环境。以建设全市创业环境最优区域为目标,完善县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项目制,推行严格的问责制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严格清理收费项目,严厉打击税外收费、搭车收费等行为。进一步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公开举报监督电话,设立群众来访登记簿,广泛受理社会各界关于发展环境问题的诉求。完善投诉处理制度,提高投诉件办理质量和效率,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坚决做到举报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努力打造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三是全力争资争项。坚持把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投资导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节能减排等领域,争取一批关联性强、综合效益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完善县领导牵头、部门乡镇主导、定期调度考核工作机制,精心做好“十二五”期间各类重大项目的建库、可研、申报、建设及储备工作,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大盘子”。全力开展争资争项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对兴国发展的支持和扶助,力争一批重大项目和资金向兴国倾斜,切实加快兴国发展步伐。

2、建设求真务实、亲民为民的政府。一是以“三送”为抓手,强化宗旨意识。始终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古训,扎实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健全领导干部与乡村挂点联系帮扶制度、后备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和下派干部常驻蹲点制度,切实拓展网络问政渠道,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着力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办好一批好事实事,破解一批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以“三治”为契机,强化效率意识。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坚决依法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行为,全面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布置工作建账、推进工作督查、完成工作销号”的工作机制,确保作出的决策、定下的任务项项有落实、件件有结果。三是以“三个一”为目标,强化发展意识。坚持以“干一等工作、求一流质量、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大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健全创业服务机制,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让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成为时尚。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项目对接、成果转化、信息交易平台和中小企业孵化基地,重点支持扶助一批成长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增强企业实力。

3、建设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的政府。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健全政府重大事项决策规则,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继承和发扬苏区干部厉行节约、勤俭办事、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上;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切实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从严治政,廉洁从政;坚决整治“赌博风、吃喝风、享乐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行政问责,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加强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展望未来,我们肩负着光荣的使命。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县广大人民,弘扬苏区精神,再创一等工作,为建设一个开明开放、创新创业、亲民为民、科学发展的模范兴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