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结果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量:

  
——2006年1月18日在兴国县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兴国县人民政府县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将其与《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和“十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五”、承启“十一五”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工作思路和部署,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保持了较快较好的发展势头。
    ——突出调整产业结构,县域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三产结构由2004年的41.0:29.9:29.1调整为39.3:31.3:29.4。实现财政总收入2.9亿元,增幅首次突破30%,达33.7%,其中地方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6.3%。一年来,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招商为动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手段,工业发展有新成绩:共引进新开工项目226个,实际进资14.6亿元,出口创汇540万美元,同比增长46%。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了赣州(兴国)氟化工产业基地,兴建了占地200亩的萤石精选加工小区,实行了全县萤石精选企业规划、管理、治污“三统一”,萤石矿整合基本到位;赣兴公司水泥二线、金莹氟业无水氢氟酸和有水氢氟酸生产线、国兴拨叉退城进园及铸造设备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家,共实现增加值3.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上缴税收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38.3%和91.0%。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农村经济有新进展:全县有10家企业被评为市级、2家被评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以此为带动,粮食产量达25.7万吨,创历史新高;脐橙产量6270余吨,收购烟叶2.2万担,杂交水稻制种产量600多万斤,同比分别增长32%、87.1%和68%;生猪、灰鹅、水产也均有新发展;农民人均增收151元。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旅游业和城镇服务业有新跨越:编制了一总五分的旅游规划,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了将军县兴国红色旅游推介会,开展了红色旅游系列推介活动,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全国首例以县名冠名的旅客列车“兴国号”12月26日顺利发车;全县旅游行业接待人数有大幅增加。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091户,新增注册资金6660万元;新发展私营企业95户,新增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大户27户。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同比增长16%。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1亿元,同比增长57%,全年累计发放贷款6.8亿元,金融形势稳定。
    ——着力建设十大体系,机制体制创新迈出新步伐。
    制定了十大体系建设“创特色、成亮点”系统的工作思路和方案,争创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综合示范县工作成效显著。政策法规、信息网络、人力资源、贸易服务、技术标准和金融服务六大体系建设统筹推进,71个配套文件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框架基本成型;“宝华山”牌水泥被认定为全国免检、江西省名牌产品,兴国灰鹅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全面启动,赣州市第一个地方标准——兴国鱼丝地方标准通过省级认定并于元月1日开始施行;设立了便民查询系统,兴国政府网的形象和功能大幅提升,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电视新闻网络视频互动点播,被评为全市政府门户网站第一名;组建运作了行政服务、政府采购、土地储备、理财服务、疾病控制、国有资产经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八大中心。“省直管县”及“乡财县管乡用”财政体制改革顺利接轨,县农信社统一法人改组工作顺利完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新进展。
    ——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展现新形象。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1.4%,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225个示范点为重点,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全县近一半自然村有了千百年来的第一个村庄规划,“三清”全面铺开,“三改”稳步推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宜桂、水南、古竹、秀溪、文院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点相继建成,迎接了越南共和国参观团和全国各地260余批5000余人的参观考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省市及兄弟县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坚持“规范、完善、提升”,城市建设成绩显著。按照融入赣州1小时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要求,编制了第一部较具科学性全面性的全新的县城总体概念性规划,规划面积拓展至4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40万人,组织实施了老城改造二期工程、滨江西大道民俗铜像、平阳商业步行街等一批市政重点工程,新增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制订了《兴国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增设了国兴、平川、将军园、东河等4个社区委员会,提高了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十件实事”完成预定任务。城区自来水管网扩改完成管网改造3350米;城南农贸市场已完成第一层施工建设;铺设通村水泥路322.4公里,完成年初计划的215%,被评为全省先进;平川北大道延伸工程已基本完成道路硬化;新建的4座城市公厕和4座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交通信号灯建设和优质高中建设全面完成;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建成并已投入试运行;移民扶贫工程集中安置点的建设全部完成,2800名移民春节前可全部搬入新居;病险水库加固工程顺利推进,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努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民执政能力实现新提高。
    狠抓了政府工作规则的贯彻执行,文山会海得到有效治理,政府办文办事办会效率进一步提高;出台了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及听证等政府决策相关制度,政府议事决策进一步朝科学、民主目标迈进。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再次组织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首批34个部门进驻,规范了行政行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行政执法监督上新水平;规范了公务接待,严格了纪律要求,勤政廉政工作进一步加强;成立了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加大了政务公开工作力度。通过建议提案办理、服务承诺和干部下基层等途径,“执政为民”成为全体政府公务人员的共识和行动,政府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平安兴国取得新成绩。
    计划生育水平不断提高,被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十部委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学校条件得到改善,新、改建校舍2.5万平方米;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保持全市前列,县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建成了县疾控中心和第二医院,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开展了禽流感防控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建成并顺利开馆,成功举办了“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苏区精神研讨会、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情系红土地三下乡”慰问演出、中国歌舞团“三下乡”慰问演出等系列重大活动,充分展示了兴国新形象;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和“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加强了社会保障工作,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失业救济金、低保金、五保户供养补助等保障资金足额发放,救灾和特困救助金达到720余万元,基本保证了平时救助、急时救灾的需要。加强了劳动监察,维护了农民工工资等合法权益。加大了环保工作力度,全年投入治污资金445万元,对15个老污染源进行了有效治理。科技项目的引进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了新的提高。顺利完成了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妥善处理了一批民政优抚、复退军人安置的历史遗留问题。物价、体育、广电、编制、对台、统计、档案、史志、房管、审计、保险、气象、邮政、通信、农机、粮食、物资、供销、武装、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及妇女儿童等其他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绩,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形势良好,社会政治持续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2005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为我县“十五”计划的实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十五”期间的五年,可用九个“最”来描述。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全县生产总值由16.1亿元上升到33.2亿元,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6%,比“九五”期间提高了7.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451元上升到4483元;三产比重由2000年的52.1:26.0:21.9调整为39.3:31.3:29.4;财政总收入由1.26亿元上升到2.9亿元,年均增长18.1%,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是主攻工业成效最明显的五年。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园建设从无到有,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强工业园、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工业园、全省样板工业园;全县工业实现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7.3%提升到58%,兴国烟厂、国兴公司、赣兴公司、金莹氟业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小而弱的状况得以改观。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主攻工业先进县”。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成功的五年。改变了五年前“粮食、甘蔗、生猪”三分天下、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低的局面,高效产业、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不仅保持了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的稳定局面,还先后建成了7.5万亩脐橙基地、1.3万亩烟叶基地、1.5万亩制种基地。同时,斌杰、百丈泉、山村茶油、深沪灰鹅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相继涌现并不断壮大,促进了灰鹅、生猪、油茶等传统产业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是城镇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五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1.8亿元,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街道、市场、广场等市政工程,县城框架由2000年前的7.5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由5.6平方公里扩大到1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5.5万人增加到12.1万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同时,高兴、古龙岗、良村、城岗、社富、江背、兴江等一批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的五年。“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1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6倍,年均增长23.6%;基本实现了县城到每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公路、75%的村通水泥路,固定电话村村通,移动电话乡乡通,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兴建了县城4000米防洪大堤,加固了长冈水库等5座病险水库,修复了一大批水毁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有较大提高。是改革开放力度最大的五年。“十大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率达95%,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财政体制、事业单位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支持、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成效明显,一大批外引内联项目相继落户、投产和达产达标。连续5年被评为省、市“横向经济协作先进县”、“利用外资先进县”。是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县净增城镇就业岗位5.6万个,每年输出劳务15万人以上,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2851元,是2000年的2.1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6元,比2000年净增662元,年均增长6.7%,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9万人。是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最丰硕、兴国形象提升最显著的五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五年间,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严打整治斗争先进县、全国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电视纪录片《老镜子》获全国电视金鹰奖、山歌剧《山歌情》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政协依法监督支持、积极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全县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解放思想、团结拼搏、苦干实干的结果;是县内外广大投资者、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兴国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县域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几项主要指标还远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经济发展与地方财力的剪刀差仍然很大,财政总收入的增长与干部职工的工资水平和群众的增收幅度仍不相称;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粗放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发展的机制还不够活,传统的行政主导模式和计划经济的痕迹还比较深,解决转轨变型时期凸显的矛盾办法和手段仍然缺乏,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与“长珠闽”地区对接互动的发展平台尚处雏形;发展中的社会保障压力仍然比较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仍然较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不少。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根据县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县政府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乡镇、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等方方面面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我们将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全面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年均递增13%,人均生产总值950美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27:45:28;财政总收入6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人口控制在78万以内;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始终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创新机制体制,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并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以十大体系建设为统揽,全力构建经济发展新机制。
    以争创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综合示范县为目标,立足于现有的良好工作基础,按照“巩固、提高、完善、创新”的方针,进一步抓好政策框架文件的转化落实,抓好基础设施、硬件项目的配套完善,抓好经济社会整体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抓好行政管理、投融资体制、产权交易、公共财政、人事制度等领域的配套改革,充分挖掘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机制体制、产业发展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速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互动,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形成申报一批、落实一批、建设一批、补充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努力构建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2、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全力谋求“三农”工作新突破
    坚持按照中央20字的要求和市委“五新一好”的工作思路,立足县情,每年以自然村落总数7%的速度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用10至15年的时间使全县所有自然村落基本达到“五新一好”目标,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大力扶持脐橙、灰鹅、烟叶、制种、油茶、花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赣兴种业、深沪灰鹅、将军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效益提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实施农民知识化和公民职业化工程,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六小”工程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富余劳力有序转移。推进扶贫开发,力争“十一五”期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3、以培育产业集群为抓手,全力推进工业经济上新台阶。
    以工业园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加速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切实抓好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卷烟食品、机电制造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制药(医疗器械)、现代轻纺等具有较好前景的新兴产业,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和氟化工产业基地、梅窖建材工业基地“一园两基地”建设,力争“十一五”期末形成氟化工、新型建材两大年产值超30亿元的产业集群。
    4、以红色旅游为牵引,全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新水平
    牢牢把握国家更加重视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利契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开发潜力,全面塑造和打响“将军县”、“模范县”、“烈士县”品牌,着力抓好一批红色旅游景点的修建和开发,完善城市和景区景点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至2010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0%,成为全县经济新的支柱。同时改造提升商贸、餐饮、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
    5、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全力构筑加快发展的新平台。
    以提高公路等级、增强通达能力、改善城乡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重点实施好南泉高速、319国道城区段改线、厦蓉高速与南泉高速快速通道、客货运输载体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100%乡村通水泥路。加强能源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步伐,注重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特别是无线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6、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全力塑造城镇建设新面貌
    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城市管理,塑造城市文明,着力构建“一城、两核、三轴、多组团”的中心城市格局,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3%以上,县城规划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万人,争创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努力把兴国建设成为赣南最宜居住、最宜创业、最具人气的县级城市。同时加快圩镇建设,打造一批道路通畅、物流快捷、贸易繁荣、功能配套的中心城镇,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7、以科教和人才为保证,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十分注重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引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科技兴农的激励机制,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8、以和谐平安为目标,全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全面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认真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防灾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政府防灾减灾和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确保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平安、持续健康发展。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明确的“紧扣一个主题,提升两个水平,打造三个新优势,争创四个示范县”的总体发展要求,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和市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发展为重、富民为先、和谐为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完善机制体制,增强内生动力,稳定并扩大良性发展的趋势和较快发展的态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市场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3.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增长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紧抓八个重点,加快“四化”进程,塑造“四个兴国”。
    1、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按照中央20字的要求,以“五新一好”为工作重点,在去年225个的基础上新增24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一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加快产业建设步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构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脐橙、烟叶、制种等主导产业和灰鹅、生猪、花卉、蔬菜、生姜、油茶等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做好村组产业发展规划,确保新增脐橙面积1万亩,烟叶种植3万亩,收购烟叶6万担以上,杂交水稻制种2万亩,收购优质杂交稻种超千万斤。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发展流通、加工、种养等各种层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产品流通和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年内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抓好6个、各乡镇抓好5个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小生产与新技术、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年内全面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以成型示范点为依托,强化规划约束,严格土地管理,实行集约用地,规范农民建房,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新农村建设挂点帮扶制度,创新工作路径,抓好新增示范点建设。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机电排灌、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开“三清”,稳步推进“四改”,继续实施通村(组)水泥路工程、农村饮水工程、生态能源工程和农村改厕工程,力争完成150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和省级示范点的通组水泥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要。推广普及利用沼气、太阳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环境。利用亚洲开发银行无偿资金,探索非政府组织扶贫新模式,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力度,完成深山区库区移民扶贫3000人以上。三是以激活农民主体作用为目标,加快培育现代农民。扎实开展农民知识化培训,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和“贫困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民5万人以上,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致富的能力,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以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和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依托,结合工业园企业和发展劳务经济的需求,力争塑造“兴国保安、兴国司机、兴国保姆、兴国技师、兴国厨师、兴国文员”等一批劳务品牌,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着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扎实推进村民自治,引导农民自主管理,自主服务,促进农村政治文明。坚决防止“三个倾向”、做到“三个符合”,坚持和完善农民理事会运作、农民自主申报等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格局,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抓好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策应市委、市政府培植四个百亿元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全力发展以氟化工和新型建材为重点的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其他工业支柱产业的集群培育,促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力争2006年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销售收入12.5亿元、上缴税收5000万元,新增税收超千万企业4家。一是提升产业集群带动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和示范效应,逐步构建初、精、深加工配套协作,前、中、后环节配套生产,产、供、销“一条龙”配套经营的工业生产体系,形成集群内外企业共生共赢的产业发展态势。重点支持赣兴水泥、国兴水泥、金莹氟业、永大金属、闽兴实业、浩森制药、锦利集团、金汇集团、汇艺达、新鸿利、国兴拨叉等企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鼓励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裂变式、突变式发展,形成一支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联合舰队”。二是提升优势资源开发力。按照“控制资源、深度加工、做大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资源调控力度,抓好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力求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大力抓好石灰石、方解石、高岭土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继续强势推进萤石资源整合,全力促成中国东岳集团落户,着力引导氟化工产业向新型环保制冷剂、氟化铝、氟化铵等下游产品延伸,引导建材产业向水泥制品等应用产品发展;立足我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兴国号”旅客列车推介平台的作用,整合力量,靠强联大,搞好灰鹅、鱼丝、茶油、红薯干等农副产品以及其他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包装,谋求小商品大市场上的新发展,不断壮大食品工业规模。三是提升产业平台承载力。进一步创新工业园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园区的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和集聚效应,推进产业的集中、集约和集群发展,提升园区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设定园区准入门槛,把重点放在高附加值、高利税、高成长性项目上,放在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辐射能力强的企业上;综合利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的手段,加大园区土地和建设的清理力度,实行用地指标、出让价格与投资密度挂钩制度,将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园区;以建材产业基地、氟化工产业基地和萤石精选加工小区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固体废弃物及污水处理中心建设,着力引进和发展低耗、低排、高效企业,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抓住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首批试点园区的机遇,由工业园开发公司统筹3000万元资金,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多管齐下”的原则,兑现招工补贴等优惠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招工服务,引导企业优化用工环境,尝试“走出去招,引进来干”等新办法,切实解决企业招工瓶颈制约,为企业正常生产、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抓好城镇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动力,加快建设进度、促进规范管理、力求人文和谐,加快建设功能配套、环境优美、活力充沛、适于创业的宜居城镇。一是加强管理,创新城市形象。有效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强规划管理,抓紧编制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照城市总体概念性规划,着手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性控制详规的修编,以此指导城市建设科学有序进行。进一步理顺城管职能,建立以城管为龙头,部门联动、全民参与、规章保障、执行有力的城市管理大格局。加大对五丰农贸市场等经营场所脏、乱、差现象及城区占道经营等违章行为的整治力度,并着力防止市场整治后的反弹。推进工业园等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筑市场的归口管理和规范管理。通过提高市民素质,规范市民行为,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强化环卫保洁工作,大力推行垃圾袋装、定点分类投放;创造条件,逐步将城市保洁权、广告权、绿化权推向市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全面整治城区“牛皮癣”,规范家禽家畜放养,落实门前“五包”,变集中整治为日常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小区物业管理专业化、市场化、制度化步伐,推行各类保安的归口管理,为城市建设、管理和治安防控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建设,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滨江东大道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抓紧做好319国道城区段改线及在潋江河与东河交汇处规划建设蓄水交通两用大桥的立项和前期工作,使之周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兴建大型人工湖和现代精品住宅小区,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绿色滨江花园。加快老县政府、滨江大道、平川北大道、将军大道、兴国大道等商住楼群的开发建设步伐,在着力抓好城市整体绿化、亮化、美化的同时,十分注重商住楼群、住宅小区的停车场、公厕、垃圾中转站及绿化亮化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做到与主体建筑设计、审批、建设、验收、交付使用的“五同时”,力求建设高水准、功能配套全、品位形象佳。加快旧城修复性改造步伐,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办法,启动廉租房和廉价房建设,置换、拆除一批危房和旧房,切实改善城区无房户和困难群众的人居环境。高标准建设商业步行街,完善将军湖及其附属设施,努力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提升城市品位。三是加强调控,增强发展后劲。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引人进城力度,实现人口集聚,膨胀城区人口,提升城市人气。规范土地市场,严格土地供应,落实计划用地,全年推出300亩左右的土地供应市场,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益。清理违规用地,坚决杜绝违规开发行为,科学培育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摩托车大市场、贸易广场、建材家具大市场、平阳商业街,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努力把这些基础条件较好、已具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培育、发展成赣州、吉安边际区域的有较强吸纳和辐射带动力的特色市场。加大各类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城市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增添城市活力。同时,培育一批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并带动和促进其他小城镇发展,提高全县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4、抓好十大体系建设,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
    突出机制体制创新,加快十大体系建设,不断催生经济社会发展追赶和跨越的强劲动力。一是软件优先抓落实。创造条件组建县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十大体系办合署办公,更好地发挥十大体系办沟通上下、协调各方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参谋助手作用。继续充实完善政策内容,抓好政策法规配套文件的贯彻实施和政策效应的评估。综合运用督查、调度、考评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推动十大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突破硬件抓巩固。把牢工作重点,继续以政策法规、人力资源、贸易服务、技术标准、信息网络、金融服务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行政服务中心的运作和完善、“网上办公系统”建设、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建设、氟化工基地建设等一批具有兴国特色的亮点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十大体系建设的整体深入推进。抓好新组建和已调整职能的机构运作,十分注重建设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和作用,真正将我县建设成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的综合示范先进县。三是深化改革抓提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担保融资运行机制,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力争今年贷款担保规模达到2000万元以上;进一步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改组改革,改进和完善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深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新路子,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城市无形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经营管理,采取市场化手段,通过公开招标、拍卖、转让、租赁等方式,实行有形化运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面完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借鉴外地组建“林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林场转制,激活林业发展活力。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乡镇站所和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创造条件。
    5、提升挖潜水平,着力塑造魅力兴国。
    以营造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做客访友、居家休闲的宜人环境为目标,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和县情潜力,融入现代和特色元素,着力塑造“红色、古色、绿色和客家风情交相辉映,民风纯朴、友善、好客,地域文化独特,包容力强、吸引力大、扩张度好、回头客多”的魅力兴国。一是彰显红色摇篮魅力。进一步挖掘“将军县”、“烈士县”、“苏区模范县”的深刻内涵,继续完善将军园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着力抓好“一园一院五馆七大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开发,使兴国的红色历史和特殊贡献更加凸显,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用红色文化命名城市大道,完善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辅助性建筑和设施,争取上级和社会支持,全面修缮完善革命遗址,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修建、开发一批红色旅游景观。充分利用我县被列为《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重点县的大好时机,在完善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紧完善红色旅游、宝石仙境、灵山冰心洞、均福山森林公园和三僚景区 “一总五分”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星级宾馆建设步伐和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加强旅游行业规范管理;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把旅游特别是红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来抓,建成县域经济的新兴支柱。通过做足红色文章,发展旅游产业,努力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和外地游客“接触江西就能想起兴国,进入赣州就想来兴国”。二是彰显绿色生态魅力。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成果,着力抓好林业水保事业发展。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经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认真落实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抓紧制定并实施清洁生产规划和方案。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污染源的防治和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污水、垃圾、医疗废弃物处理率。着眼发展乡村风情游,依托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加快生态农庄和观光果园开发建设,着力塑造一批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产业兴旺、人文和谐,独具江南田园风光的绿色生态村庄。三是彰显地域文化魅力。抓住“兴国山歌”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契机,组织山歌创作和山歌下乡活动,培养一批山歌手,办好第六届山歌艺术节,并以此为契机,使我们兴国的干部都能唱、会唱、唱响兴国山歌,从而进一步弘扬兴国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加强对县内客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对具有客家风情的西街骑楼、越国公祠、梅窖三僚等一批古街、古巷、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加大擂茶、四星望月等一批具有兴国特色的客家风俗人情的宣传和开发力度,弘扬兴国客家人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高尚美德。进一步打响“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品牌,深入挖掘勘舆文化开发潜力,充分凸现厚重的兴国文化底蕴,以浓郁、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带动相关事业的发展。
    6、提升兴业水平,着力塑造创业兴国。
    积极利用县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激发广大人民的创业热情,掀起全民创业的新高潮,逐步使兴国成为创业的乐土、创业的乐园,推动县域经济健康较快的发展。一是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始终坚持把质量和效益置于招商引资工作的首位,更加注重招商选资,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不断扩大引进境内外资本、产业、技术、人才的规模,真正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对地方经济牵动力强的企业。在巩固和运用原有招商渠道和好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瞄准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扶持重点,立足兴国资源和产业优势,及时更新和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集中力量主攻产业招商和优势资源招商。坚持政府推动和企业招商相结合,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发挥民间商会、协会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招商机制。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奖惩和扶持政策,加强招商引资专项督查与跟踪,营造体制、信用、服务环境比较优势,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确保年内引进县外资金增长15%以上 ,税收及出口创汇较大幅度增长。二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培育以全民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为主旋律的创业文化,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厚氛围;落实全民创业、富民强县的政策文件,加大引导、扶持、服务力度,把推动全民创业活动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与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与繁荣三产、培养经济型人才结合起来,迅速掀起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新高潮。坚持大中小企业、一二三产业、城市乡村全面发展,加快行业商会组建步伐,充分发挥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咨询工程师、经济师、房地产评估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为全民创业提供急需、必需的服务。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商贸流通与餐饮业、文化业、房地产业,扶持兴办医疗、家政、幼托等各类社区服务业,鼓励支持会计、法律服务、监理、评估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媒体等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健康服务业,在全县形成千家万户争创业、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崭新局面。三是着力造优投资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的思想。在继续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强化全民的环境意识,下大力气优化发展软环境,使“人人是环境、处处是环境”的观念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行动。清除有碍发展的政策规定和不合时宜的做法,放宽准入领域,做到法无明文禁止即放开,着力营造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维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创业者诚信守法经营,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完善测评机制和办法,继续深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民主评议活动,切实加大纠正损害群众不正之风工作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坚决打击危害发展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彰显投资兴业魅力。
    7、提升统筹水平,着力塑造和谐兴国。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便民、利民、惠民各项事业的发展,开创安居乐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一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坚持就业优先原则,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全面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确保今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000人。积极探索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五保合一”,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劳动监察,建立农民工工资监控机制,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突出做好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城乡医疗救助、救灾救济、城市低保等工作,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着力维护各阶层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诉求;高度重视各类应急预案的落实,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抓好禽流感防控工作,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切实做好“五改六”各项工作,扩大“两免一补”范围,建立和完善资助贫困农民就学制度,推进寄宿制学校工程和校舍危改工程,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建立和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完成人口计划目标。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争取立项,积极筹划在县城新建体育健身中心。加快发展民政优抚、殡葬改革、妇幼、老龄、残疾人、广电、气象、民族宗教、人民防空、武装、民兵预备役等各项社会事业。三是全力维护平安稳定。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缓释群众疾苦,化解人为怨气。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城市治安监控系统的作用,建设“和谐110”联动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始终保持对“法轮功”及其它邪教、有害气功的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不遗不漏抓实安全生产,建立和逐步完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三进”、“六个一”活动,加强对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交通和矿点、建设工地、学校安全的监管,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政治持续稳定。四是着力办好十件实事。①抓好24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庄整治;②抓好“三院”(光荣院、敬老院、福利院)建设;③实现深山区库区移民扶贫3000人;④建设平川北大道与将军大道连接工程;⑤抓好通村公路及农村客运网络示范乡建设;⑥85%以上的农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⑦建设13所农村卫生院、第六中学等一批城乡卫生教育基础设施;⑧筹资2700万元抓好长龙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建设;⑨建设劳动力市场;⑩抓好一批革命旧址、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
    8、提升施政水平,着力塑造高效兴国。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科学执政,依法行政,增强执行力,提高效能度,着力塑造一心一意谋事、公平公正行事、无阻无忧干事的高效兴国。一是建设精干高效队伍。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兼顾事业需要、干部实情和群众愿望,严格要求,有情操作,整合事业站所,严查吃“空饷”,全力治超编,积极稳妥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行“考试考核相结合,择优录取,全员聘用”的事业人员聘用制;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公务员管理,完善学习培训制度,提高全体公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胸怀全局、服从大局、适应形势需要、善于攻坚破难、乐于勤政廉政的公务员队伍,使政府全体公务人员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维护者,做好高效执政的示范者和带头人,为高效兴国的塑造奠定人事人才基础。二是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从目标任务、覆盖领域、调控职能、科学发展、用财理念、监督管理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去年6个试点乡镇的基础上,将全县所有乡镇纳入“乡财县管乡用”,逐步规范乡村支出,消化老债,杜绝新债,提高乡镇财政运行质量,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着眼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精心运作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将部门预算由4个单位扩展到12个系统120个单位,大力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探索公务员福利津贴平衡路径,规范发放制度,克服政府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倾向,确保公正、透明、高效。加强财经监督,加大财政性资金调控力度,优化支出结构,防范财政风险,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本着行政执法单位“应进必进”、一体化办公和责任、效能的原则,高效运作行政服务中心,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三是完善决策和执行机制。着眼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着力抓好政府工作规则各项要求的落实,高度重视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完善决策机制,防止职能交叉和政出多门;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度;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和各群体利益的平衡,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展电子政务,抓实政务公开,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完善政府网站,利用网络民意反馈及时的特性不断改进政府服务;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环节的监督,逐步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自觉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及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的机制,用制度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和效率政府。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全县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奠定了兴国加快发展较好的基础;展望未来,兴国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中共兴国县委的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富民兴县、和谐平安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