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兴国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访问量:

——2022212日在兴国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兴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方明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新冠疫情的不良影响,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着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十四五”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7%,增幅全市排名第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3%;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8.67%,增幅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27元,同比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25元,同比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要民生商品物价走势温和稳定,大宗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各类风险防范化解“绿灯”常亮,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节能减排任务顺利达成,较好地完成了县第十八届人大六次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

(一)动能转换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稳蹄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粮食安全有力保障,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粮食产量达27.94万吨,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现代农业提质增效135”产业蓬勃发展,建成蔬菜大棚2.33万亩,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1,获评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生猪复产增养任务超额完成,富硒芦笋种植领跑全省,蔬菜产业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宣传推介,烟叶、灰鹅、脐橙等特色产业势头良好。农业品牌持续提升,新增认证55个富硒农产品,培育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产品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百丈泉、红天下获“赣鄱正品”首批认证品牌。

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坚持“高大上、链群配”模式,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材料等“3+N”产业集群持续壮大,首位产业集聚度达47.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破百,特瑞森、讯科技等项目顺利投产,南方水泥等32家企业技改升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5.2%,47.78%。扎实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骏腾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兴氟化工转型升级提速。承接平台更加夯实2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完成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园标准厂房项目即将完工,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文旅双向融合加快,驿博红兴谷如期揭牌,苏区干部好作风培训学院顺利完工,官田兵工厂获国资委命名首批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获评省级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大型3D动漫《长征先锋》荣获延安文博会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银奖,《苏区干部好作风》列入全省文化强省红色精品剧目,兴国获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商贸物流更加完善,启动“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体系建设,投入千万元专项资金加快补齐农产品仓储、冷链短板--三级物流网络基本形成翡翠商贸综合体项目稳步推进,瑶岗背老旧片区文化创意街——“潋城”顺利投运,成为新的“引流利器”

(二)项目建设强力攻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项目推进有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创新建立责任落实、经费保障、调度推进、督查问效、奖惩激励五项机制,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大会战,集中精力抓项目、扩投资。31个省大中型项目、81个市调度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32个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3.72亿元。昌赣高铁、兴泉铁路建成通车;国内首条永磁磁浮车辆“兴国号”成功挂线;S452兴国船溪至鹅公塘段公路改建工程提前7个月完工;火车站升级改造项目完工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长龙水库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项目、洋池口水库项目进展顺利。

项目谋划有力全力抓好项目策划包装、申报入库,瞄准新基建、新能源、碳中和碳达峰等政策热点,对标“八大行动”战略部署,强化充实项目储备库,谋划2022年重点项目166个,新建项目比例达86.14%。纳入省大中型项目22个,总投资154.24亿元。申报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1个,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15,成功获得2022年提前批次地方政府债券项目资金7.5亿元。

项目争引有力争资力度不断加大累计争取上级资金54.35亿元,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以上项目资金40.2亿元,同比增长8.94%。招大引强成果丰硕围绕发展电子信息与纺织服装产业不动摇,成功引进深圳锐科电子、江西国甫智造等公司,新引进“5020”项目1个,成功签约项目8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6个。

(三)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重点改革扎实推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成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企业开办全面提速,注册登记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企业网办率达100%。推行“五办”服务,与湖南耒阳、上海宝山、江苏昆山等地达成“跨地域通办协议”。首位产业22项事项实现“一链办理”,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窗办”平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灌区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完成定价工作;高质量深化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重大风险防控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系统风险,全年未发生非法集资新案件,小额信贷不良率有效降低。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新建商品房销售均价同比下降6.5%,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格执行债务管理规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温和可控。应急管理全覆盖责任体系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工作持续加强。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照大湾区标准,立足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活力激发,新增市场主体5828户。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出台政企圆桌会和招商回访制度,办结企业融资、招工用工等54个问题,帮扶园区企业输送留厂7000余人,发放“三通”贷款3.65亿元强化政策宣讲兑现,开设政务网“营商环境专栏”全年实现减税降费7000余万元,兑现优惠政策奖补资金7400万元。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增授权专利526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0.51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科技众创空间1家,全年引进急需紧缺人才875名。科技成果应用力度持续加大,永磁磁浮试验线项目入选赣州市十二大主攻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科技合作领域深入拓展,与省农业科学院、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等建立合作。

(四)区域布局优化拓展,城乡能级大力提升

城镇提质深入推进。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力实施将军大道、凤凰大道等街道立面整治,累计拆除城区楼顶违建铁皮棚2.16万平方米。新改建污水管网27.8公里,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完成建设,东街西街棚户区改造征迁攻坚行动圆满收官,红军大桥重建、和睦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实施。新建6个小游园小广场,新增绿地面积450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1.4平方米,绿化水平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全面铺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点长制”经验做法被国家《乡村振兴简报》刊发推广,并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秀美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建成良村亩元、方太井口、城岗长保、梅窖店山、兴江墅田、鼎龙杨村、樟木肖南、永丰蕉溪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潋江五里亭、均村高溪、杰村含田等5个村镇获评第七届“江西省文明村镇”,高兴镇等示范镇建设有序推进。扎实开展“厕所革命”,新建公厕30座,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1.6万吨,鼎龙乡、长冈乡获评“江西省卫生乡镇”农村环境日益改善。

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建成县城智慧停车平台,4254个市政停车泊位实现快速停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实现城乡全覆盖,220千伏长冈变电站开工建设。55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35公里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完成创建、5个危桥项目全面完成改造。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基本建立,“路长制”试点工作位居全市前列。

(五)环境保护坚守底线,绿水青山面貌更优

生态治理持续推进。严格“两高”控制,单位GDP能耗下降8.3%,超额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34个生态文明重大项目加速推进。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启动自然资源确认权登记工作。全面整改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生态环境执法持续加强,全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3起。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2%;睦埠桥、平江江口、横柏村、龙升村等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为100%。改造低质低效林17.87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土壤环境风险安全可控,松材线虫病防控除治任务全面完成。崩岗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东村乡小洞村等2个乡3个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模式及成效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归元生态园获评省4A级乡村旅游点。均村石溪、长冈榔木、社富桂江等6个行政村荣获“江西省森林乡村”称号,大乌山风景区、均福山森林公园等绿色生态休闲品牌打响。

(六)保障供给增量提质,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出年度计划64.3%,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4万人,帮助7.1万余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城镇贫困人口全面纳入防贫保险对象范围,低保等7项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养老事业加快推进,完成102个居家养老站点建设任务,田庄上养老中心获国家级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夕阳红养老公寓列入全国首批医养服务试点,适老化改造典型经验受到省民政厅肯定。

教育卫生优质供给。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发放教育扶贫资助金1.06亿元,均村中学和梅窖中学整体搬迁续建项目进展顺利,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l6个项目全部完工,第九幼儿园竣工开园,长冈幼儿园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双减”工作稳步推进,校外培训更加规范。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接种新冠疫苗111.7万剂次,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完成搬迁投运。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快完善,组建12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县域内就诊率达98.8%。公立医院改革、健康兴国建设有序推进。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县文化馆、图书馆新馆投入运营,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加大,举办首届《长征组歌》合唱节、第十一届山歌艺术节,培育乡村文化传承人200余人,实验小学入选20212023年度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承基地。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推进,开展送戏下乡300余场,组织电影展映4992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

社会治理高效推进。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向好,探索实施“中间人”“1+1+1”矛盾纠纷调解方法,纠纷调处率达95%以上,303个行政村“雪亮工程”前端监控点全覆盖,全县公众安全感列全市第3、全省第11。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建立,获评“全市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质量强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双拥工作等政策精准落实,基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发展基础薄弱,要素瓶颈制约大,发展层次较低,龙头企业较少,引进项目支撑拉动成效弱,经济发展的后劲有待加强;城乡建设品位不高,人居环境有待提升;交通、教育、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所差距。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主要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22年,是“大干项目、大抓落实”年,是加快各项工作进位赶超、争先创优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严格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牢牢把握“稳住、进好、调优”的原则要求,围绕实现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目标,努力建设工业强城乡美百姓富作风好的模范兴国,再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关于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出口总额保持量稳质升,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左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5%

(二)关于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强度,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6%以上。

(三)关于民生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围绕以上任务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巩固培育发展动能,做大做强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挺起工业脊梁。扎实推进工业倍增升级,积极融入全市“1+5+N”重点产业集群,全力建设“3+N”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纺织服装等首位产业,力争首位产业集聚度达55%。深入实施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加快推动电子信息集群化发展新材料产业主攻无机氟化盐、锂电材料等细分领域,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纺织服装产业聚焦时尚牛仔、休闲服装、户外运动等领域,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科学制定企业梯次培育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兼并重组、股改上市等方式裂变发展,争取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80亿元。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深入实施“赣鄱正品”品牌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粮食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聚焦135”农业特色产业,健全蔬菜产业全链条,加快构建富硒食品工业体系,打造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力争新增芦笋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新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个以上,新增富硒产品30个以上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企业入规,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力争新增规上企业20家以上、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以上,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永磁磁浮技术及成果运用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突出红色研学主题,加快构建文旅、健康养老、红色文创等融合发展格局。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培育引导海威电子、优奕视界等建成“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小巨人”。统筹工业技改扶持资金,推进重点行业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力争实施技改攻坚项目20个以上。聚焦推动数字经济细分领域,加快谋划布局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企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在智能传感器、高密度电路板、光电材料等数字产业化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争取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实施“拔尖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和科技后备力量培育工程,推广“揭榜挂帅”。

(二)聚焦聚力“三驾马车”,持续筑牢增长基础

一是加快扩大有效投资。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企业债券等资金,完善撬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机制,力争2022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60亿元。进一步落实项目谋划储备机制,强化对接“三大战略”,聚焦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走向,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规划盘子。着力强化项目推进,全面落实项目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在建项目快竣工、新建项目早开工、储备项目抓前期,加快推动G319瑞金至兴国(兴国段)、丰源温泉旅游度假村酒店、瑞邦生物烟酰胺生产项目、佑丰科技智能穿戴生产项目等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扎实推进黄金产业园、智能机械制造产业园、含氟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重要园区开工建设。

二是促进消费繁荣活跃。持续做优商贸消费,打造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消费聚集区,构建“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社区生活服务圈。加强红色文化承载建设,启动永丰“扶贫井”、长冈调查纪念园、刘启耀故居提档升级,加快推进苏区干部好作风培训学院开班运营,启动驿博红兴谷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打造国家研学旅行营地示范区。因地制宜开展美食节、文化节等系列现场活动,擦亮“四星望月”红色菜肴文化品牌。加快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潜力释放,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力争网络零售额达到7.5亿元以上。

三是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对标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赣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利好政策,争取与大湾区城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全面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创新创优招商政策,突出产业链招商和集群化招商,精准引进一批旗舰型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项目,力争落户“5020”项目2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6个。紧抓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统筹抓好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争取国家部委、省直厅局支持兴国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支持我县建设江西中部货运枢纽和物流中心,打造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样板区。

(三)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发展潜能

一是加快重大事项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低风险事项“豁免审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一照含证”改革,严格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深化能源资源、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动态“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机制。探索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化运作。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业农村“三改合一”试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医疗综合改革,推进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实施新一轮专项行动、出台新一轮政策措施,进一步减程序、减材料、减时限,全面营造比肩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力争列入全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深入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突出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支持。持续落实政企圆桌会议制度和招商回访制度,破解“小鬼难缠”问题,完善营商环境监测评价机制。深化惠企政策兑现“线上一网、线下一窗”改革,实现更多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力争减负9000万元左右。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鼓励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线上融资服务,打响“干就赣好”营商品牌。

三是增强平台承载能力。深入推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加快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制定全链审批赋权清单。深入实施“腾笼换鸟”提升资源利用实效,大力整治违规用地、低效用地,力争实现60%以上的存量清理工作。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7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园区市政设施配套工程,扎实推进装配式建筑、智能机械制造、智能终端等产业园建设,补齐原材料供应、物流配送等平台短板,持续提升园区承载服务水平,推进园区从生产园区向综合园区转型,确保在全省开发区排名前进10位以上。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家园

一是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积极策应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以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加快中心城区全面提升,高标准建设坝南片区、和睦片区、高铁片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重点抓好平固街等精品街区建设,实施模范大道、将军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立面整治,推进老旧小区、小街小巷、23万平方米绿化地等改造提升,新建五小、七小、三中、七中等一批人行天桥。深入开展城镇污水提质增效、公共停车设施提质增量、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等行动,全力推进城区环境大整治,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品质新城。

二是大力推进秀美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点长制”,创新谋划易地扶贫安置点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支持高兴、江背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镇,支持长冈、永丰创建市级示范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大力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安防工程、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建设和危旧桥梁改造,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快完善圩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房管理和风貌管控。

三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出台县级“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铺设高速公路辐射网,全力推进G72泉南高速官田互通出口和G356均村至五里隘项目,加快实现县域10分钟上高速。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防洪排涝等工程,加快5G设施、汽车充电桩等建设。

(五)坚持推动绿色发展,突出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美丽赣州”建设。深化“五气”同治和联防联控;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严格落实河长制,确保出境断面水质达标,扎实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二是加强生态治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市场化推进第二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深入推进4.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抓好低质低效林改造和森林“四化”建设,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控。积极争取山水林田湖项目资金,实施下一轮崩岗治理工程,深入抓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着力创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外交流基地。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等绿色生态产业。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统筹推进能耗“双控”和“两高”项目管控,积极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六)加大社会治理力度,倾情提升民生品质

一是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强化风险等级防控管理措施,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加快提升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全面推动职业培训与企业用工对接,着力打造“兴国表嫂”家政服务品牌,完成各类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做好城镇贫困群众、就业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力争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000人。持续抓好兜底保障和救助制度改革,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积极推进乡镇敬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扎实抓好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完成平川中学北校区、职业技术学校、八中八小、九中九小等新建学校前期工作,着力推动六幼、思源学校、兴国中学等改扩建项目,稳步解决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巩固“双减”成效,落实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加强社会医疗事业建设,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健康兴国”专项行动,加快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力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24小时自助城市书屋、社区书屋等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探索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持续开展文化人才支持计划,扎实推进乡镇民间文艺队伍组建。

各位代表,踔厉奋发新征程,笃行不怠勇担当,做好2022年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非凡。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坚定信念、真抓实干,奋力建设工业强城乡美百姓富作风好的“模范兴国”,再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

名 词 注 释

1.135”产业:以富硒芦笋为主的蔬菜首位产业,以脐橙、油茶、生猪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以灰鹅、茶叶、烟叶、蜂蜜、绿色富硒稻米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

2.3+N”产业:“3”即电子信息、新材料、纺织服装;“N”即富硒食品、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风电、锂电、储电等新能源产业,以及车载视频、车载电子、汽车线束等配套产业,轨道交通等轻轨产业,医疗、保健及康养服务、节能环保、北斗应用、数字经济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

3.八大行动:工业倍增升级、科技创新赋能、深化改革开放、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能级提升、美丽赣州建设、提高民生品质、党建质量过硬行动。

4.专精特新:指专注主业,产品精良或服务精准,工艺、配方、原料独特,技术、管理或商业模式创新。

5.“小巨人”企业:在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等方面表现突出,代表细分行业发展方向,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

6.三大战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战略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

7.一照含证:通过统一证照申办、集中并联审批、统一加载证照信息,向申请人发放一张同时加载市场监管领域所有相关许可证(含登记备案)信息的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