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规划计划

关于印发《兴国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年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访问量:

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城市社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驻县)有关单位:

《兴国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年实施方案(20242026年)》已经20241212日县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1221

(此件主动公开)


兴国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三年实施方案(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实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重点领域碳达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化培育等七大行动,纵深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努力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兴国样板”。

(二)主要目标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并完成市下达指标。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稳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达到新高度。水、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指标完成市下达目标,生态质量指数(EQI)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36%以上,水土保持率提高至85.51%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52%以上,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力创新成效。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市场交易、绿色金融等制度基本建立,培育一批绿色生态产品品牌,形成一批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典型经验模式。到2026年,全县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发展规模和产值走在全市前列;全国名特优新产品达到7个,富硒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99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40个。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精准高效、效能优异、协同共治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加快形成一批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在省、市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行动

1.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贯彻落实省“千项技改、万企升级”工作部署和市《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及技术改造“双百双千”三年行动计划》,优化技改奖补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聚焦县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6313”行动计划,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引导制造业企业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三年推动80家左右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5.5%左右。支持制造业企业打造各类标杆示范,点对点指导企业申报绿色工厂、省级“数字领航”标杆示范企业。严把项目审批准入关,加强新建、改扩建项目准入管理,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县科工局、县发展改革委、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为各项重点任务责任单位,不再单列)

2.蓄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6313”行动计划,做大做强轻工纺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深化“美丽工厂”试点建设,积极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服务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026年,力争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绿色园区1家。县科工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经开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全面加强资源节约集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节能降碳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促进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增效、节水控水,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争创一批节水型企业、机关等。推进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渠道。加大闲置、低效用地再利用力度,强化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管理。完善资源再生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再生资源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到2026年,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完成市下达指标。(县发展改革委、县科工局、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围绕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创建要求,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深入实施创新赋能行动,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培育打造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平台。到2026年,力争打造一批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2家。(县发展改革委、县科创中心、县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

5.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学有序发展光伏、风电等生态友好型新能源,完成市下达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指标。加大新能源车充电桩布点,到2026年,新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78座,实现全县25个乡镇及1个工业园区全覆盖。(县发展改革委、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6.扎实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全面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全产业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推动重点行业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推进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绿色建材产品(县科工局、县发展改革委、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着力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结构,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物流港建设。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加快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更新替代。完善智慧绿色充电网,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区域开展充换电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智慧交通,推广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到2026年,铁路货运量占比持续提升,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占比均达到80%以上。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公安局、县科工局、县铁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城乡规划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建设无废城市、美丽乡镇。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动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进装配式、超低能耗和近零碳建筑。加大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探索建设“光储直柔”建筑。到2026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稳步提高。(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科工局、县发展改革委、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行动

9.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协同增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强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治,推进家具、有机化工、表面涂装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进重点水域水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完成兴国横柏、龙升断面水质重金属(ICPMS)自动监测站建设。持续做好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持续落实长江共抓大保护,统筹推进崇贤河幸福河示范建设。深入实施畜禽粪污、水产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化重金属和尾矿库综合治理,强化尾矿库安全监管,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县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城管局、县公安局、县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强化城乡环境治理。持续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强化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应急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到2026年,全县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至55%以上。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20243条示范带及精品点为试验场,探索四融一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兴国模式”,力争实现“年内有亮点、两年能出彩、三年成示范”的美丽“兴国经验”。全域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创建一批美丽宜居乡镇、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庭院。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城管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发展改革委、卫健委、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市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成果,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强化新污染物治理和化学品风险防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加大化工园区、矿山开采、涉危涉重企业、受污染地块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管控力度,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到2026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行动

12.强化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快实施画眉坳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重要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20242026年,基本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任务,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条、小微湿地2处。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水土保持中心、林业局、县湿地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力度,开展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活动。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防治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开展重点水域禁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行为,巩固提升濊水流域特有鱼类的种类和资源量。林业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巩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建立健全林地保护管理制度,分级分类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违规占用林地、采伐林木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低质低效林改造和天然林保护修复,积极推进国有林场绿色发展,持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碳汇增量。探索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等重大项目,加快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森林提升样板。林业局、公安局、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行动

15.持续优化核算评估制度。稳步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科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与GEP核算结果挂钩机制,推动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结果多元化应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局、统计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建立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加强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自然资源、湿地资源、林业要素等储备运营,配合省市开展自然资产组合供应试点,稳步促进生态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增量扩面。探索推进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开展“油茶林碳”交易等改革试点,积极参与江西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建设林业碳中和试点。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开展生态资产专业化运营。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水土保持中心、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加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名特优新等优质农产品,加快建设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特色产业,推进油茶、竹产业和林下经济,做大做强“赣南脐橙”“赣南油茶”“赣南高山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到2026年,绿色有机名特优新等优质农产品数量达3个以上,油茶产值达20亿元。探索“生态+一二三产”创新融合模式,推进旅游、文化、体育、科研、康养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新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和市级森林康养基地、旅游示范基地。探索发展“林油”“林禽”“林药”“林养”等新业态。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文广旅局、发展改革委、县教体局科创中心、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生态文明改革深化行动

18.健全生态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创新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等制度,完善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检察公益诉讼机制。做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制度衔接。推动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打造林长制、河湖长制升级版。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加强环保信用数据采集整理,及时开展信用修复。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审计局、县人民法院、检察院、自然资源局、林业局、水利局、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制度、财税金融支持政策,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资金、用能、用地、环保等要素保障。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绿色金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长效机制,配合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深化数字赋能生态治理,依托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市政务大数据交换平台,加强数据共享,提供各类数据订阅,促进“生态云+双碳”大数据平台对接。人大城建环资委、县金融服务中心、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兴国监管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生态文化培育行动

20.培育生态文化品牌。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行动,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传统生态文化,加快发展森林文化、水土保持文化、湿地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持续实施生态道德培育行动,强化生态文化普及宣教,推进生态文明进机关、社区、校园等活动。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创新实践,积极申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打响“将军故里,模范兴国”红色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文广旅局、委宣传部、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推行绿色低碳生活。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鼓励各行业各领域制定绿色行为规范,推广应用绿宝碳汇平台。倡导绿色消费,逐步提升节能节水、环保产品政府采购规模,推动国有企业加大绿色低碳项目投资和产品采购。深入推进绿色示范创建,开展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光盘行动”等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发展改革委、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财政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实施

(一)凝聚工作合力。各有关责任部门要按照本行动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细化落实举措,加强协调配合,以更强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细落实,高效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二)完善评价考核。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水土保持目标责任等相关专项考核、专项资金分配的衔接,统筹使用各类生态环保资金持续加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财政资金保障投入力度。

    (三)大力宣传推广。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及时总结推广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经验、有效模式和典型做法。深入开展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